(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7-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变化
注: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预计达到53.37%。截至目前,日本、韩国城镇化水平已超过70%,美国城镇化率已达到90%以上。
材料二: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是解决中国城乡和区域差距的基本途径。城镇化承接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了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有研究表明: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有2000万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由于城市人口的消费是农村的2.7倍到3倍,将拉动最终消费增长约1.6个百分点,可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信息?请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材料二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材料三:美国是当今世界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曾为此付出过高昂的代价。由于美国政府调控手段薄弱,政府也没有及时对以资本为导向的城镇化发展加以有效的引导,造成城镇化发展的自由放任,形成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经济成本居高不下、生态环境破坏愈演愈烈、资源能源消耗量大以及加剧贫富差距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2)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请你就我国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如何避免美国出现过的问题提出建议。
从2008年10月开始,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速开始下降。由于政府
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原先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得到抑制。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
好的
态势发展。
(1)通货膨胀的原因和危害是什么?
(2)假如你是一位经济学家,请就抑制通货膨胀的问题给政府提出一些合理
化建议。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以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是什么?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这一内涵的?(9分)
材料一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凝聚民族的重要因素。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以下是其中的两个:其一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其二埋儿奉母:郭巨,晋代人,对母极孝。后家境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材料二有专家认为,传统文化有双重作用,岭南传统文化特色是广东建设文化大省乃至社会全面进步的依托,但过于偏爱和僵化传统“粤味”,则难以跳出狭隘地域和“小传统”限制,会使广东文化成不了大器,很难有积极作用。因此广东省提出要大力革新岭南文化,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广东。
(1)根据材料一,谈谈怎样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
(2)根据材料一、二,你认为革新岭南文化的途径是什么,请你提出几条建议。
材料一 独立、繁荣的民族文化,是一种强大而又不可复制的精神力量,它同物质力量一起构筑了国家崛起的基础和前提,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它甚至会发挥出比物质力量更重要的作用。任何一个经济上落后、政治上动荡的国家都不可能崛起,任何一个文化贫乏落后、本土文化流失而外来文化肆虐的国家,也不可能崛起。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弱势地位 。加速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联系上述材料,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加强文化建设。
面对我国的实际情况,请就如何加强文化建设谈谈自己的看法。
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和日本都是亚洲经济大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2
世纪亚洲地区经济发展与经济区域化扮演重要角色,发挥着领导作用。中国与日本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其基本国情差异甚大。两国战略资源各有优劣,但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中国在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本方面要明显强于日本。日本在知识技术资源与国家资源利用方面要明显强于中国。中国知识技术资源十分匮乏,其中知识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十分低下。中国利用国际资源方面能力相当小,中国既不是软件技术输出大国,也不是软件技术输入大国,没有能够充分利用开放环境,有效吸收全球技术,特别是软件技术和知识信息。中国已成为日本企业海外投资首选地。
(7)结合材料用经济学知识说明发展对日贸易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8分)
材料二 2001年日本前首相小泉坚持参拜供奉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引起东亚国家强烈愤慨和严厉谴责,中日关系跌至1972年复交以来的最低点。2006年9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改善对华关系。对中国进行了“破冰之旅”。 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对日本的“融冰之旅”、12月日本新首相福田康夫对中国的“迎春之旅”、2008年5胡锦涛主席对日本的“暖春之旅”,中日关系迎来了新的机遇期。但在2010年9月7日,随着日本军方在钓鱼岛扣押中国渔船,中日关系在2010年的秋天再度降至冰点以下。在钓鱼岛事件中,中国政府表现了不可妥协的态度,采取了一系列的外交和强硬的理性反制措施。
运用所学的政治学知识回答:
(8)我国政府为什么在钓鱼岛问题上不可妥协?(4分)依据我国的外交政策,你认为应怎样处理当前复杂的中日关系?(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