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钠位于铜之前。某化学兴趣小组发现,将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产生无色气体和蓝色沉淀,却未置换出红色的铜。该小组同学对此现象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常温下就能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且能与水迅速反应。
【分析与讨论】
(1)在实验室中通常将钠保存在煤油里,煤油的作用是 。
(2)已知:在一个化学反应中,如果有元素化合价的升高,同时就有元素化合价降低。对于钠与水反应的生成物,甲同学猜想是NaOH和H2,乙同学猜想是NaOH和O2,你认为 同学的猜想不合理,请从化合价的角度解释原因: 。
【进行实验】该小组同学通过实验验证钠与水反应的产物,装置如下图:
注:煤油的密度为0.8g/mL,与水不互溶。
|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及分析 |
| ① |
打开止水夹a及分液漏斗活塞,待液体充满大试管后,关闭止水夹a及分液漏斗活塞。 |
实验现象为:液体分层,钠熔成银白色小球,在液体分层的界面上跳动,产生大量气泡,下层液体逐渐被压入B中。 钠的物理性质有: (任写两条)。 |
| ② |
打开止水夹b,待B中部分液体进入C中,迅速关闭止水夹b。 |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
| ③ |
打开止水夹c。 |
实验现象为:D中液体 ,C中产生气泡。 |
| ④ |
打开止水夹a,通过分液漏斗向大试管中逐滴加水,将燃着的木条伸至装置左端尖嘴导管口。 |
实验现象为:气体燃烧,产生 色火焰。 |
| ⑤ |
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 |
实验现象为:烧杯内壁出现 。 |
【解释与结论】将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产生无色气体和蓝色沉淀,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两步写): , 。
某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用氢氧化钙溶液和盐酸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钙溶液加入一定量稀盐酸后,发现忘记了滴加指示剂。因此,他们停止滴加稀盐酸,并对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进行猜想】猜想一:CaCl2、Ca(OH)2和HCl;
猜想二:CaCl2和Ca(OH)2
猜想三:CaCl2;
猜想四:CaCl2和HCl
同学们认为猜想一肯定不成立,原因是① (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查阅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进行实验】
|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
取少量烧杯内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 滴酚酞试液,振荡。 |
② |
猜想二不成立 |
|
取少量烧杯内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 |
③ |
猜想三不成立, 猜想四成立 |
【实验反思】
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反应物是否有剩余。
某项目学习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
电导率越大,溶液导电性越强,离子浓度越大。
鸡蛋壳主要成分是CaCO3,其它成分对实验影响忽略不计。
鸡蛋壳与牙齿和含氟牙膏反应的化学原理相似。
【实验一】鸡蛋沉浮
将一个新鲜的鸡蛋放在盛有足量稀盐酸的烧杯中,可观察到鸡蛋一边冒气泡一边沉到底,一会儿又慢慢上浮,到接近液面时又下沉。
(1)冒气泡的原因 (化学方程式表示)。
(2)接近液面时又下沉的原因 。
【实验二】鸡蛋壳溶解
在烧杯中加入蒸馏水,插入电导率传感器,加入蛋壳粉,搅拌,测得电导率随时间的变化如图1。

(3)搅拌的目的是 。
(4)图1中,a﹣b段电导率变化的原因 。b﹣c段电导率基本不变的原因 。
【实验三】鸡蛋壳代替牙齿探究含氟牙膏能否预防龋齿
(5)查资料知,含氟牙膏(含氟成分为NaF)与蛋壳反应在表面生成氟化钙保护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6)先检查图2装置气密性,方法是 。再称取0.50g“牙膏处理过的蛋壳(用牙膏浆液浸泡、洗涤、晾干)”于锥形瓶中,用注射器抽取20mL3.5%的盐酸(模拟形成龋齿的酸环境),连接好装置,打开开关,将盐酸快速压人锥形瓶,关闭开关,测得压强随时间的变化如图3所示。用“未用牙膏处理的蛋壳”重复上述实验。

(7)图3中x﹣y段压强增大的主要原因 。
(8)根据实验三的数据分析,含氟牙膏 (填“能”或“不能”)预防龋齿,理由是 。
小明在实验室发现一瓶未密封的KOH固体,对其成分进行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①KOH与NaOH的化学性质相似。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KOH变质的原因是 。
②K 2CO 3溶液呈碱性,CaCl 2溶液,KCl溶液呈中性。
【猜想假设】:假设I:只含KOH;假设II:含KOH和K 2CO 3;假设III:只含K 2CO 3。
【进行实验】
|
实验操作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
(1)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
有气泡 产生 |
假设 不正确 |
|
(2)另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加入过量的CaCl 2溶液,振荡,静置 |
|
猜想II正确 |
|
(3)取②中上层清液,滴加无色的酚酞试液 |
|
【拓展应用】:完全变质的KOH也有利用价值,从K 2CO 3的组成或性质看,K 2CO 3在农业上的用途是 (填一种即可)。
某研究小组对自动充气气球(示意图如图1)进行下列探究。
[查阅资料]该气球充气原理是:通过挤破液体包,使液体与白色粉末接触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实现气球自动充气。
(1)为检验气体是二氧化碳,可选用 (填试剂名称)。
探究一:液体包内溶液酸碱性的探究
(2)室温时,用pH试纸测得溶液的pH=3,则该溶液呈 性。
探究二:白色粉末成分的探究
[猜想与假设]甲同学认为是碳酸钙;乙同学认为是碳酸钠;丙同学认为是碳酸氢钠。
[设计并进行实验]
(3)将少量白色粉末放入水中搅拌,固体全部溶解,说明甲同学的猜想 (填“正确”或“不正确”)、
(4)室温时,分别向盛有碳酸氢钠、碳酸钠和白色粉末样品的锥形瓶中注入等体积、足量的10%盐酸(装置如图2),记录如表:
|
实验编号 |
锥形瓶内物质 |
最终得到CO2体积/mL |
|
|
名称 |
质量/g |
||
|
① |
碳酸氢钠 |
0.10 |
V1 |
|
② |
碳酸钠 |
0.10 |
V2 |
|
③ |
白色粉末 |
x |
V1 |
实验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表中x= ;V1 V2(填“>”、“<”或“=”)、
[分析并得出结论]
(5)白色粉末是 。

实验室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可能发生了变质(若发生变质,变质结果是生成了Na2CO3)。现对该瓶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分析检测。
[猜测溶质]猜测一:溶液中溶质只有NaOH;
猜测二:溶液中溶质只有Na2CO3;
猜测三:溶液中溶质 。
[查阅资料]①溶液能使无色酚酞变红,则该溶液可能是碱溶液或碱性溶液。
②Na2CO3溶液能使pH试纸变蓝,BaCl2溶液则不能使pH试纸变色。
[实验设计]

[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方案一,你得出的结论是: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有 ,可排除猜测 。
根据实验方案二,你认为该瓶溶液中的溶质是 。
[讨论]
(1)实验方案一不能准确确定溶质一定含有NaOH的原因是 。
(2)实验室为防止NaOH溶液变质,你的措施是 。(答一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