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1919年和1937年中国注册工厂数和资本的统计表。它反映出
| 年份 |
注册工厂数 |
资本总额 |
平均资本 |
| 1919 |
335家 |
1.3亿 |
37.8万 |
| 1937 |
31935家 |
3.78亿 |
9.6万 |
A.民族资本受官僚资本的严重挤压
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来越普及
C.工业平均资本减少,生产日益萎缩
D.民族资本主义空前发展
清代乾隆年间,学者洪亮吉曾言:“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或者曰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闲廛未尽居也,然亦不过增一倍而止矣,或增三倍五倍而至矣……故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由此分析洪亮吉人口论思想的进步性在于
| A.认识到人口激增会带来社会动乱 | B.发现了清代人口增长的客观规律 |
| C.肯定了人口多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 D.意识到盛世之下隐藏着人口危机 |
“19世纪末期,洋货消费已遍及中国社会各阶层。许多农民争服洋布,中产之家及上流社会享用洋货已成时尚,即使在云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里也可见到诸如羽纱、法兰绒、钟表、玻璃等洋货,而且其售价也并非贵得惊人。”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是鸦片战争带来社会变迁的表现 |
| B.反映了洋货的流行促使小农经济破产 |
| C.清末国人消费结构与内容均有较大变化 |
| D.国人消费能力普遍提高 |
南宋时,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江浙一带的农业开始转型 | B.经济重心已经向中部移动 |
| C.太湖流域经济开始大衰退 | D.江浙地区不再是经济重心 |
某版本高中历史教材的单元内容如下,此单元内容最适合的标题是
| A.现代化的世界进程 | B.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 |
| C.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 D.现代化的不同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