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是历史的浓缩,它的见证和诉说着历史,读图并回答问题:
(1)图1所反映历史事件与中国有何关系?此时美国对中国实行的是何种政策?
(2)图2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它使中美关系在二十世纪70年代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图3图4中忙碌在各种外交场合的新中国外交家是谁?由于他的努力新中国在图中所示外交活动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4)图5中1971年的哪件事件让“乔”笑的那样开心呢?图6所反映的会议的全称是什么?此次会议选择在我国召开最能说明什么问题?
(5)综上所述,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取得对我们有何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材料二:陈独秀及其创办的《青年杂志》封面
(1)材料一中的"这两位先生"指什么?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
(2)除陈独秀外,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还有哪些?请举出两位。
(3)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宣言》指出:各签字国政府保证使用其全部的经济和军事资源对法西斯三国同盟成员国及仆从国家作战,保证不同敌国单独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
材料二 1945年2月,美、苏、英三国首脑召开了雅尔塔会议,就德国处置问题、波兰问题、对日作战问题和联合国成立问题等达成了协议。会议结束后,罗斯福认为战后美苏关系将是一种竞争的关系,只是不要在条件尚不成熟时演变成战争。会议结束时,美国代表团的一些成员是带着"别了,下次战争再见"的心情离开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联合国家宣言》签署背景下,美苏是什么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雅尔塔会议对二战后国际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就美苏关系史谈谈你的历史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61年3月,林肯在就任总统时说:"任何一个州都不能只凭自己的动议就合法地脱离联邦:凡为此目的而作出的决议和法令在法律上都是无效的,任何一个州或几个州反对合众国当局的暴力行动都应根据情况视为叛乱……根据宪法和法律,联邦是不容分裂的。"
材料二 1866-1900年,美国的耕地面积从4.07亿英亩增加到8.79亿英亩,西部地区增加更为迅速。1866-1880年,美国小麦的播种面积从1500万英亩增加到3800万英亩。1900年,美国小麦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3%,美国成为向世界提供粮食的主要国家之一。全美农业总产值从1860年的22亿美元增加到1900年的58亿美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林肯政治主张的核心是什么?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略举1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促进美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5年,亚非国际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在会上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得到与会代表广泛赞同,会议取得积极成果。会议宣言提出了尊重基本人权、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促进相互的利益和合作等指导国家关系的十项原则。宣言指出:"亚非会议宣布它确信按照这些原则的友好合作对于维持和促进国际和平和安全将会作出有效的贡献,而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合作将有助于促进大家的共同繁荣和福利。这就是"万隆精神"。
材料二 2013年9月、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的倡议。"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历史符号,开展区域经济大合作,促进沿线国家经济繁荣。中国关于"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得到亚非国家广泛支持,已有50多个国家明确表示愿意参与"一带一路"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和万隆会议的成功召开,对新中国外交产生了哪些推动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一带一路"的构想与"万隆精神"具有什么一致性?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梁启超认为:"泰西之所以富强,横绝地球者,不在其炮械军兵,而在其学校,今日振兴之策,首在育人才。""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急)于教育……国之强弱,视人才为转移。"
材料二 1917年初,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对北大进行了教育改革。蔡元培认为:大学应该成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他改革的第一步就是明确这一宗旨,并为师生创造研究高深学问的条件和氛围。他对学生提出抱定(求学)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长三点要求,并将"抱定宗旨"置于首位。他说:"我对于各家学说,依各国大学通则,(遵)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北大还确立了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原则。在他的努力下,北大出现流派纷呈、学术繁荣的局面,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来到北大任教,《新青年》也从上海迁到北京。
(1)在材料一中,梁启超提出了什么主张?一主张在百日维新内容中有什么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蔡元培在北大推行的教育改革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