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令‘制’,令为‘诏’,自称曰‘朕’……自今以来,除谥法。” ——《资治通鉴》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大酺。收天下兵,聚之咸阳,……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车同文字。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乡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史记》
材料二:“汉武帝时,国力充实。公元前127年——前119年间,武帝发动了三次大规模对匈奴的反击。第一次,汉军夺回河套,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第二次,汉军取得河西走廊,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第三次,汉军迫使匈奴退往大漠以北,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对汉的威胁。” —— 历史教材
材料三:“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仁者爱人” ——《论语》
(1)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请举出孔子、秦始皇、汉武帝三人的事迹各两例。
(2)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这种说法是否有理?请写一篇400字左右的历史小论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
②论点应有史实支持,需有自己的结论(观点)
③论述层次清晰,文字通顺流畅
④篇幅在400字左右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所反映政治制度最终导致了
| A.王权越来越强化 | B.王国陷于分裂割据状态 |
| C.封建领主的势力无法发展 | D.国王领地越来越小 |
法兰西王国时期的一份文件写到:“(我)在上帝的名义下,为了自己的灵魂得到好处……今将某地某区产业交出。其条件如下:在我活着的期间,我将从您(指教会贵族)的手中,将以上产业接受过来,作为您对我的恩赐,我为了享受其使用之权,每年付给您或您的继承人若干财务物。”它反映了
| A.富有的上层人物向教会捐献财产 | B.自由农民农奴化 |
| C.采邑制确立 | D.国王将土地赐予教会 |
“我的主人啊!臣下乃是我主的仆人,领有采邑的家臣。臣下愿竭忠尽智,不顾生死,一生侍奉我的主人。”自称“臣下”者的身份最有可能是
| A.封建农奴 | B.封建贵族 | C.城市市民 | D.基督教徒 |
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写到:“与其说中世纪的西方人在张扬一种庄严肃穆的宗教精神,还不如说他们是在痛苦的灾变面前,期望通过生活的宗教化来为自己找到一条脱离苦海的精神出路。”中世纪西欧人面临的“痛苦的灾变”是
| A.蛮族的入侵使生产力遭到破坏 |
| B.基督教会地位居高,控制人民思想 |
| C.阿拉伯帝国扩张,与伊斯兰教冲突 |
| D.拜占庭帝国灭亡,社会动荡不安 |
历史绘画可以反映和印证历史。该图《克洛维皈依基督教》集中反映了
| A.隶农制和日耳曼人氏族因素的结合 |
| B.农奴劳动和地租剥削的结合 |
| C.法兰克征服者与教会的结合 |
| D.无条件赏赐与有条件分封的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