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某家族白化病(皮肤中无黑色素)的遗传系谱,请据图回答(相关的遗传基因用A、a表示)
(1)该病是由 性基因控制的。
(2)Ⅱ3的可能基因型是 。
(3)Ⅱ2与Ⅱ3的后代患白化病的概率是 。
(4)白化病基因是通过_____________来控制__________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将某一品种的小麦幼苗若干放置于一定容积、密闭的无色广口瓶内,加入等量适量的完全培养液(实验开始时培养液只没及幼苗的根),在25℃、光照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
(1)实验用小麦苗都终将死亡,其可能的原因有:根因为细胞呼吸积累 、叶肉细胞因为环境中缺少 而出现光合作用障碍,等等。
(2)为避免小麦苗长势不佳,实验者适时向培养液中通入一定量的氧气。在通氧过程中,及时测定并记录了甲乙两种离子的吸收速率,结果如右图所示。A、B是由于溶氧量限制了细胞产生ATP的速率,从而导致 速率差异所致;同一氧浓度下出现B、C速率差异的原因主要是 。(3)若将该批实验用的小麦幼苗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置于两个如题干所述条件,并分别控制CO2的浓度为甲、乙。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两条件下小麦平均有机物积累量如右图所示。由B、C两点光合强度的差异可知, CO2的浓度乙比甲要 。请据此实验,列出2项有利于大棚作物光合速率由C升高到B的具体措施: ; 。
生态学家对某弃耕农田多年后形成的荒地进行调查。下表是此生态系统三个营养级的能量分析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单位:J/hm2·a)
营养级 |
同化量 |
未被利用量 |
分解者分解量 |
呼吸释放量 |
A |
2.48×1011 |
2.00×109 |
1.20×1010 |
3.60×1010 |
B |
2.40×107 |
6.00×105 |
4.00×105 |
2.30×107 |
C |
7.50×108 |
2.40×107 |
6.00×106 |
7.16×108 |
(1)输入该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的总能量是________J/hm2·a,这部分能量是由表中____(填字母)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2)该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
(3)该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类型为________。
(4)生态学家为了监测和预报该生态系统鼠害的发生情况,对弃耕后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
I.研究者通常采用________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调查统计发现田鼠繁殖能力很强,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Ⅱ.根据________,构建了田鼠种群增长模型为Nt =N0·λt(其中,Nt代表t天后田鼠的数量,t表示天数,λ表示倍数,N0表示田鼠的起始数量)。由此可知田鼠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的生存环境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
Ⅲ.重复观察统计田鼠数量,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___________,以利于鼠害的防治。
甲磺酸乙酯(EMS)能使DNA序列中G—C对转换成A—T对。育种专家将番茄种子用EMS溶液浸泡后种植,通常可获得株高等性状变异的多种植株。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EMS浸泡种子是为了提高,某一性状出现多种变异类型,说明变异具有。
(2)诱变选育出的番茄植株还可通过PCR方法进行检测,通常该植株根、茎和叶都可作为检测材料,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3)番茄(2n=24)的株高正常(A)对矮生(a)为显性,在♀AA×♂aa杂交中,若部分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不分离,则理论上产生的全部雌配子染色体数目为______,这种情况下,杂交后代的株高表现型是。
(4)有人认为赤霉素能提高物质X的活性,导致细胞伸长。某科技小组的同学想通过实验验证该种说法的可信度,从而确认赤霉素使番茄株高增加的机理。请帮助该小组同学完成以下实验设计,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分别测定正常与矮生番茄植株的赤霉素含量、物质X含量和株高。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一段时间后,测定处理后的植株的相应指标,进行统计和分析。
如果处理后的植株的三项指标与未处理的正常植株的相应指标________,而与________________差异显著,则说明赤霉素能提高物质X的活性,使株高增加。科学家发现,在物质X的作用下,葡萄糖脱水缩合形成大分子物质的量会增加,那么该过程的生成物最可能参与构成植物细胞的________(写细胞结构),从而使细胞伸长,植株增高。
图9表示将人成纤维细胞与小鼠细胞进行融合,获得部分杂种细胞的过程(注:杂种细胞中人类的染色体会随机丢失,各种杂种细胞保留人类染色体的种类和数量是不同的)。表1表示杂种细胞中基因的存在与人体染色体间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表1 杂种细胞中基因的存在与人体染色体间的关系
杂种细胞系 |
||||||
A |
B |
C |
D |
E |
||
人体基因 |
1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3 |
﹢ |
﹣ |
﹣ |
﹢ |
﹣ |
|
人体染色体 |
1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3 |
﹣ |
﹣ |
﹣ |
﹢ |
﹢ |
注:“﹢”表示有,“﹣”表示无
I.请据图9和表1回答问题:
(1)图1中诱导动物细胞融合常用的诱导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两种),再用特定的________培养基进行筛选,得到杂种细胞。
(2)培养杂种细胞时,根据细胞所需营养物质的种类和数量严格配制合成培养基,此外经常会在培养基中加入________。培养过程细胞需置于含CO2的混合气体的培养箱中培养,CO2的主要作用是维持培养液的_____。
(3)若只考虑人的成纤维细胞与鼠细胞两两融合形成的杂种细胞,假如每种杂种细胞只保留了人的1条染色体,从染色体组成的角度考虑,杂种细胞可能有_____种。
(4)据表1 推测,第2染色体上有第基因,可进一步证明萨顿的假说___________(萨顿假说的核心内容)是正确的。人体中,第1基因和第_____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近年来,随着人类过度开发海洋资源,许多海洋动物也面临着灭绝的危险。近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正式对全球发出警告,由于世界各国大量捕鱼船频繁在海上作业,现在每天有1000只各种鲸、海豚及其它海洋哺乳动物命丧渔网。图5为上个世纪南半球鲸捕获量的变化情况。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图5
(1)上世纪初,在南半球开发前估计有长须鲸490000头,由于大肆滥捕,使其数量锐减。从图中可以看出,捕杀长须鲸最高峰出现在两个时间段,第二个时间段每年的捕获量约为_________多头左右。
(2)如果要调查某种鲸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_____________法进行。影响种群密度的自然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影响种群密度的人为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
(3)据调查,长须鲸在北太平洋以鲱鱼、秋刀鱼、带鱼和乌贼为食;冬春季常出现于我国黄、渤海以磷虾为主要食物。如果长须鲸的食物中,带鱼的数量大量减少,对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是______(明显的/不明显的),因为海洋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______。
(4)当种群长期处于不利条件下,其数量会出现持久性下降,即种群衰退,甚至灭亡。鲸属于容易出现衰退甚至灭亡的种群,因为鲸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至少回答出两点)。
(5)从图中可以看出,1975年以后,长须鲸的捕获量降至为零,最可能的原因是人类采取了_________________的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