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二)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1)援疑质理: (2)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3)期在必醉: (4)造饮辄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篇选文都介绍了文中人物的家庭状况,请你说说两个人对此家境的态度。
并谈谈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17)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用斜线划分朗读节奏: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
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
②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
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选出不是对偶句的一项( )
A.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 B.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 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用原文填空:
①表现木兰不贪图富贵利禄的句子,
②从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选出与例句中画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①双兔傍地走( ) A、走马观花 B、茶走味了 C、车刚走 D、走漏消息
②安能辨我是雄雌?( ) A、坐立不安 B、安敢如此 C、安的什么心 D、安营扎寨
③木兰当户织( ) A、捷报飞来当纸钱 B、当着大家谈一谈 C、他会当家 D、旗鼓相当出自本文最后一段的成语,并解释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___ _____。
齐人有好猎者
齐人有好猎①者,旷日②持久而不得兽。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州里③。惟④其所以不得之故,则狗恶⑤也。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从⑥。于是还疾耕⑦,疾耕则家富,家富则有以求良狗,狗良则数得兽矣,田猎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注释:①好猎:喜爱打猎。②旷日:空费时日。③知友:朋友。里:邻里。④惟:思考。⑤恶:恶劣,不好。⑥无从:没有办法。⑦疾耕:努力耕田。)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①惟其所以不得之故()②欲得良狗()
③于是还疾耕()④狗良则数得兽矣()“旷日持久而不得兽”中“而”的用法()
A.表并列 | B.表转折 | C.表修饰 | D.表顺接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这则寓言中你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解释加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渔人甚异之()(2)便要还家()
(3)便扶向路()(4)欣然规往()选出加线词词义不同的一项()(2分)
A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C 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D 无丝竹之乱耳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说你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既出,得其船,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④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yìn yìn,小心谨慎的样子)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dùn);以为且噬(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亲近而不庄重),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解释加横线字的意思
(1)寻向所志()(2)得其船,便扶向路。()
(3)蔽林间窥之()(4)乃去()下列句子中的“之”用法跟“虎见之”用法相同的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B.然往来视之 |
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D.何陋之有 |
翻译下列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根据上下文说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中,桃源人为什么“叹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是:()
A.因为他们要求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大家都过上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
B.因为他们喜欢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
C.因为他们希望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
D.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
结合全文看,陶渊明在《世外桃源》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_________________如何理解渔人做了标志却“不复得路”这个情节?()
A.说明虽然这是一个虚构的与黑暗现实社会并不对立的社会形态。但这样写的目的是用以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
B.说明这是一个虚构的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这样写的目的并没有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也不是广大人民的愿望。 |
C.说明尽管这是一个虚构的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这样写的目的是用以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但并不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
D.说明这是一个虚构的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这样写的目的是用以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
根据乙语段,写出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了乙语段,说说你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解释加线的字。
①可爱者甚蕃蕃 ②濯清涟而不妖濯
③亭亭净植植 ④宜乎众矣宜 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每小题2分)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莲,花之君子者也。理解填空。(3分)
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的生活态度。古人写物,往往会借物抒怀,通过依据物的某些特点来表达人的某种情怀,据此,请你简要分析“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所写莲的特点以及作者抒发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