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认为,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历史证明,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完全正确的”,其完全正确的主要原因在于( )
A.它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 |
B.它体现了当时领导人急于强国的主观愿望 |
C.它是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必然选择 |
D.它是中国缺乏建设经验的一种极端体现 |
在十八世纪末年的中国,纹银一两兑换制钱七八百文,19世纪初年,为一千文上下,1821至1838年,由一千二三百文,以至一千六百余文,四十年间,银价上升一倍。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合理解释是
A.中国白银产量锐减 | B.美洲白银大量流入 |
C.鸦片走私入口激增 | D.富有之家囤积白银 |
据北宋欧阳修等史学家编撰的《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而唐代诗人王建有诗《夜看扬州市》写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这两段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前者是正史,后者是文学体裁,应以前者为准 |
B.前者是后世人编撰的,后者写于唐代,应以后者为准 |
C.两者所载内容均需经过进一步考证才能确定史料价值 |
D.两者记载的史实相违背,必有其一是伪史。 |
日本某古寺留存有一份文件记载:“癸丑,春三月,明州(今宁波)来船二艘。其中,祥兴号满载丝绸、陶瓷,另附铜钱七万,《史记》、《汉书》、《三国志》各十部;《四书集注》百部;佛教经典数百部。”这一记载的事最早可能出现于
A.汉代 | B.唐代 | C.宋代 | D.元代 |
市民阶层的壮大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现象是
A.汉武帝时代,赋的创作走向全盛 |
B.唐代,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鼎盛时期 |
C.南宋,词的创作增添了许多低迷感伤的情绪 |
D.明代,中国古典小说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根据下列人物的思想特点,提出这一观点的应是
A.孟子 | B.庄子 | C.墨子 | D.老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