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大危机动摇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信心,而罗斯福勇敢地面对这场危机,开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其经验教训令人深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见下图
材料二 也许更重要的差别是罗斯福的个人风格--他灿烂的微笑、他技艺高超的口才、他生动感人的智慧--都使他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喜爱,而与施政计划的具体内容没有太大关系。……罗斯福成功的许多因素应归结于他的人性魅力。从就职演说开始(他告诉美国人"我们唯一应该畏惧的应该是'畏惧'本身"),他就向不断增长的绝望氛围中注入了强大的乐观情绪。他是美国第一个充分利用广播、利用"炉边谈话"的方式向人们阐释其施政方针并充分赢得民众信任的总统。
--(美)布林克利《美国史》
材料三 到1935年初,新政成为公众激烈抨击或热情支持的焦点,当时美国社会各派别持有多种认识:
主要派别 |
对新政的认识 |
认识的史实依据 |
保守派与大商业领袖 |
对新政"大笔开支"、"敲诈富人计划"和"社会主义"不满,批评政府抛弃自由政策,某些批评者一提到罗斯福的名字都觉得反感。 |
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如: ① 。 |
激进的左派 |
社会主义政党以及其他激进组织一度激烈抨击罗斯福改革不彻底,攻击财富仍然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他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 |
局部调整生产关系,新政存在局限性,如: ② 。 |
政治异见者(非左派,非右派) |
尖锐抨击"财阀"、"其他金融势力",认为这些势力给国家带来贫困,而且向个体和社会实施专制。 |
企图建立独裁国家,如:总统扩大权力,违反宪法。 |
多数民众 |
新政提高弱势群体地位,广大中下层民众对新政热情欢呼与讴歌,甚至把罗斯福视为"救星"。 |
社会得以发展,如:经济恢复;遏制法西斯势力;生活水平提高。 |
--摘编自(美)舍曼《世界文明史》、布林克利《美国史》等著作
请回答:
(1)运用统计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数量分析,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观察材料一曲线图,列举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影响美国失业率变化的重大事件。
(2)材料二认为罗斯福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材料二以人物心理活动的哪种表现来说明罗斯福让人们重拾信心的?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材料二的研究视角有何新意?
(3)据材料三表格中的内容提示,结合所学知识,在表格中①与②位置,各举出一个史实,所举史实要能印证表格前一栏的观点。
(4)多角度论述是对历史事实进行立体因素考察,并对事实尝试做出不同侧面的多层次解释,形成一系列的视角分析。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多角度论述"新政的机遇与挑战"这一主题。
(要求:论述角度多重,层次分明;注重史论结合,行文流畅;250字左右。)
【历史一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这班人(维新派)中国学问是有底子的,外国文却一字不懂。他们不能告诉人“外因学问是什么.应谊怎么学法”,只会日日大声疾呼,说:“中国旧东西是不够的,外国人许多好处是要学的。”这些话虽然象是囤囵,在当时却发生很大的效力。他们的政治运动,是完全失败……
——摘自梁启超《五十年中图进化概论》(1923年)
(1)材料中“外国人的好处”主要指什么?“在当时发生很大的效力”具体又指什么?
(2)你是否赞同粱启超关于“他们政治运动完全失败”的观点,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历史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诚然,防止极贫极富,扶持中等阶层,使富有的自由民和贫苦的自由民都不致各走极端,是古典思想家们的政治信条。因此,他们对“贫富有所协调”的理论构想,并非为了最终消灭穷人或富户,而是寻求社会力量的平衡.
——解光云《古典时期雅典城邦对贫富差距的制度调适》
(1)为“防止极贫极富,扶持中等阶层”,梭伦采取了哪些经济措施?
(2)通过梭伦改革.其寻求社会力量的“平衡”是否达成,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社会变革是对思想理论的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思想市场指的是思想有自由表达的环境,百家争鸣。执政者不但不禁锢思想,反而着力创造思想自由的氛围,鼓励思想论争,自己则对救时主张择善而从。我国历史上曾两次出现了思想市场——春秋战国时代和民国初年五四时期。
——北京大学教授袁刚《思想市场会使中国更有前途》
材料二
人物 |
著作 |
核心词 |
孟德斯鸠 |
《论法的精神) |
“三权分立” |
伏尔泰 |
《哲学通信》 |
“自由”“平等” |
卢梭 |
《社会契约论》 |
“天赋人权”“人民主权” |
康德 |
《纯粹理性的批判》 |
“人非工具” |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历史上两次“思想市场”中的“救时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五四时期“思想市场”出现的条件。
(3)据材料二,概括上述人物思想的共同性。并谈谈他们思想的政治意义。
盛泽镇丝织发达,经济繁荣,其兴衰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变化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州府吴江县离城七十里,有个乡镇,地名盛泽,镇上居民稠广,土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男女勤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来收买的,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伫足之隙;乃出产锦绣之乡,积聚鲮罗之地。江南养蚕所在甚多,惟此镇处最盛。
——摘选自(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八
材料二什么电报啊,电灯啊,电话啊,样样完备。银楼钱庄有多少,绸缎洋货铺有多少,市肆繁盛,人烟稠密,物质文明,也是蒸蒸日上
——选自1924年3月15日《盛泾》第四版
盛泽纺绸,昔蜚声于世……近以人造丝织品之竞争,及南洋各地关税壁垒之高筑,遂至一落千丈……
——选自1935年版《江苏省鉴》
材料三进入20世纪90年代.盛泽镇先后创办了60多家外商独资、合资合作企业,出口创汇戌倍增长,到21世纪初,盛泽纺织业已初步形成一条从缫丝、化纤纺丝、织造、印染、织物深加工到服装制成品的产业链,及集研发、生产、市场、物流、服务为一体的配套体系。
——选编自百度网
(1)据材料一,概括盛泽镇经济发展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时代特色。
(3)据材料三,指出当今盛泽镇经济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发展的有利经济因素。
为了防止出现绝对的权力,古今中外都作了有益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分权主要以君权与相权,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划分为表现形式。……伯利克里时代的城邦政治制度和国家权力系统,已具备了近代国家所具有的行政、司法、监督等国家职能,并开始向分权的方向过渡。
——张治平《关于分权与制衡问题的探讨》
材料二 1788年,美国联邦十三州的人民通过了近代世界史上第一部成文联邦宪法,它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制衡理论作为宪法的核心,并对其进行创造性的发展,形成了特殊的“双重分权制衡”政府结构。
——朱雄《论三权分立原则对美国政治体制的影响》
材料三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十七条一切国家机关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经常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倾听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
第十八条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丛须效忠人民民主制度,服从宪法和法律,努力为人民服务。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节选)
(1)结合史实说明材料一关于古代中国与雅典“分权”的本质不同。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第一部成文联邦宪法确立了怎样的“双重分权制衡”政府结构?这种政府结构有什么作用?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1954年宪法为防止出现绝对的权力作了哪些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