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中国一部中学历史教科书写道:"假使中国是一个民治之国,而又适有一个有才干有计谋的政界人物,在民国四年的夏间,来把反抗日本作为他的主要政策,一般的人民,还有不欢迎他为元首的吗?在同样情形之下,伯里克利此时乃做了雅典的领袖。"这里的"同样情形"不包括 ( )
| A. | 雅典公民普遍好战 | B. | 伯里克利才能杰出 |
| C. | 雅典实行民主政治 | D. | 雅典面临外邦威胁 |
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民意测验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是“无知”、“好战”、“狡诈”、“危险”;到了70年代初期,这种印象变为“勤劳”、“智慧”、“灵巧”、“善于进取”、“讲求实际”。导致这两种印象的原因分别是()
| A.新中国成立初,美国对华采取敌视政策;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
| B.美苏冷战的影响;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 |
| C.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
| D.中苏建交;70年代,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
2010年8月,台湾领导人马英九认为:“(解决两岸关系)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争取足够长的历史阶段,让双方进行深度的交流,双方真正找出求同存异、共创双赢之路。”马英九这一主张的实质应该是( )
| A.在维持两岸现状的前提下,谋求两岸和平发展 |
| B.积极开展两岸对话,谋求国家统一 |
| C.拒绝两岸统一,坚持“台独”立场 |
| D.反对台湾独立,促进国家统一 |
“从18世纪以来,讲科学理性、讲自由、讲人权、讲法治、讲个人尊严,这些价值通过五四成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文化结构中间,就是文化传统所不可或缺的一些基本价值。”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院院长杜维明这段话的主旨是( )
| A.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
| B.五四运动彰显了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
| C.五四运动弘扬了民主科学精神 |
| D.五四运动促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
“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1912年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这直接说明了辛亥革命()
| A.彻底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
| 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
| C.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
| D.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以来的君主专制制度 |
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 | B.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 |
| C.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 | 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