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A. | 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 B. | 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
C. | 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 D. | 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
据相关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开始用极大力气模仿苏联教育制度,特别强调训练实用科目中的自然科学人员;同时改组了基督教会大学和国立大学的文理科系统,取而代之的是创办了20个新的科技院校和26个新的工程研究所。这种教育变革的主要目的是()
A.与旧中国的教育彻底决裂 | B.为国家工业建设培养人才 |
C.实现文理科系统均衡发展 | D.与苏联联合对抗资本主义 |
在l953年出版《毛泽东选集》时,毛泽东对其于1945年发表的《论联合政府》的报告进行了大规模修改,其中明确提出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在未来国家政权中的领导地位(而这在原来的报告中是没有明确提到的),并删去了有关“联合政府不是国民大会中的多数党组织一党的政府”的论述。与上述变化有着直接关联的历史背景是()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开始实施 |
B.中共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已经形成 |
C.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已经初步建立 |
D.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起步 |
蒋介石日记载,“敌人以共产主义为第一对象,希望以本党本人为刽子手,希望国内自相残杀,使中国成为第二个西班牙,我要严防……对共产党要放宽,使尽其所能事。”据此能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
A.材料中所述“敌人”为美国 | B.蒋介石承认中共合法地位 |
C.蒋介石希望和中共合作抗敌 | D.蒋介石能以民族大义为重 |
1912年上海实业家方液仙创办中国最早的日用化工企业,因小作坊生产和销路呆滞被迫歇业。1915年重建,但无力与舶来品抗衡再次倒闭。1920年改善产品装备,在当时社会宣传国货的有利形势下抓住时机,获得发展。如此反复者三,方液仙企业成功的重要原因是()
A.晚清政府的新政影响 | B.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 |
C.反帝群众的支持国货 | D.创业精神的艰苦实干 |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节选》中写道:“(20世纪初)尽管中国告别了过时的政治体制,往昔的阴影却继续沉重地支配着社会习俗和思想生活。……民国的创立并未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与秩序,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相信,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进步的社会。”材料试图说明()
A.辛亥革命没有起到思想解放作用 | B.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影响巨大 |
C.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的全面批判 | D.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的超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