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 | 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 B. | 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
C. | 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 D. | 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
美国记者鲍大可描述周恩来:“他在这个辩论几乎已经陷入僵局的时候脱颖而出。成为会议的明星,成为排难解纷、平息争端、带来和平的人物。……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菲律宾外长罗慕洛说:“周恩来是我去的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该会议()
A.打破了我国的外交僵局 |
B.推动了印度支那的和平恢复 |
C.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
D.解决了与亚非国家之间的矛盾 |
1955年亚非会议最后公报中指出“一切国家应有权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自由选择他们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和它们自己的生活方式。”以此材料切合的主张是
A.一边倒 | B.另起炉灶 |
C.不结盟 | D.互不干涉内政 |
尽管美国人意识到“无视一个拥有六亿人口的大国的存在是愚蠢的”,但是美国还是在关于召开日内瓦会议的联合公报上声明“无论邀请参加上述会议还是举行上述会议,都不得被认为含有在任何未予以外交承认之情况下,予以外交承认之意。”这表明美国
A.认识到中国的重要性,准备在外交上承认中国 |
B.认识到中国的重要性,但在外交上拒绝承认中国 |
C.没有意识到中国的重要性,所以拒绝承认中国 |
D.认识中国的重要性,准备同中国恢复外交关系 |
1980年8月,邓小平在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扎奇提出的“怎样才能避免或防止再发生诸如‘文革’这样可怕的事情”时,指出“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为此,我国采取的主要举措是()
A.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B.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
C.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D.提出并实践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已经完成 |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
C.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 |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