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梭伦改革以伯利克里改革,雅典政治发展趋势是
A.从氏族部落到城邦国家 | B.从贵族掌权到平民当政 |
C.从贵族政治到公民政治 | D.从君主专制到民主政治 |
明代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刘向在《战国策续录》中说:战国时期,“国异政教,各国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故孟子、孙卿儒术之士,弃捐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上述材料意在说明当时
A.没有天子,没有诸侯,只有游说权谋之徒得势 |
B.为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各诸侯国重视儒家和纵横家 |
C.孟子、荀子摒弃学术争端,联袂对抗游说权谋之徒 |
D.从现实的目的出发,各诸侯国重视纵横家,摒弃儒家学说 |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这一学说
A.反映了国家衰败在所难免 | B.成为皇权神化的理论依据 |
C.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 D.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哪派思想家的主张?
A.儒家 | B.法家 | C.道家 | D.兵家 |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体现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某一学派的思想与主张。这一学派是
A.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 B.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
C.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 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