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在实验室里,通常利用浓硫酸与乙醇混合加热制乙烯: CH3CH2OH
CH2=CH2↑+H2O,加热一段时间后溶液中有黑色现象出现。过一段时间后,经硫酸酸化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经分析得知:产生的气体中含有CH2=CH2、SO2、CO2、H2O。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甲同学认为能证明乙烯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了;乙同学认为不能证明乙烯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了。
(1)你认为哪个同学的观点正确? _____ (填“甲”或“乙”),理由是(从下列选项中选)_____
| A.(Ⅱ)瓶中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能证明乙烯发生了氧化反应 |
| B.(Ⅱ)瓶中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能证明乙烯发生了加成反应 |
| C.(Ⅱ)瓶中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不能证明通入的气体是纯净物 |
| D.(Ⅱ)瓶中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只能证明通入的气体一定具有还原性 |
(2)丙同学取(Ⅱ)瓶中少量溶液于试管里,加入盐酸和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他认为乙烯中一定混有二氧化硫,你认为他的结论是否可靠? _____ (填“可靠”或“不可靠”);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丁同学想证明乙烯能否与溴发生反应,于是对上述实验进行了改进,改进的方法是:在装置(Ⅰ)和(Ⅱ)之间增加一个装有足量_____的洗气瓶,且将(Ⅱ)瓶中溶液换成_____ 。发生加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Ⅰ、 四氯化钛是无色液体,沸点为136℃。它极易水解,遇空气中水蒸气即产生“白烟”(TiCl4+H2O=TiOCl2+2HCl↑)。在650℃~850℃下,将氯气通过二氧化钛和炭粉的混合物可得到四氯化钛和一种有毒气体。下图是某科研小组制备TiCl4的反应装置:
其主要操作步骤如下:
①连接好整套装置,在通Cl2前先通入CO2气体并持续一段时间;
②当锥形瓶中TiCl4的量不再增加时,停止加热,从侧管中改通CO2气体直到电炉中的瓷管冷却为止;
③将TiO2、炭粉混合均匀后,装入管式电炉中;
④将电炉升温到800℃,一段时间后改通Cl2,同时在冷凝管中通冷凝水。
试回答下列问题:
(1)正确的操作顺序为(填序号) ;
(2)装置A中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C装置中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Ⅱ、若该科研小组将刚吸收过少量SO2的NaOH溶液注入装置E对上述实验的尾气进行吸收处理,则吸收尾气一段时间后,吸收液(强碱性)中肯定存在Cl
、CO32-、OH
和SO
。请设计实验,探究该吸收液中可能存在的其他阴离子(不考虑盐类的水解).
(1)提出合理假设:
假设1:只存在SO32-;
假设2:既不存在SO32-也不存在ClO-;
假设3:。
(2)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请写出实验步骤以及预期现象和结论。限选实验试剂:
a.3mo l
L-1 H2SO4 b.0.01mol
L-1 KMnO4 c.1mol
L-1 BaCl2
d.淀粉—KI溶液 e.酚酞试剂 f.品红溶液
| 实验步骤 |
预期现象和结论 |
步骤1:取少量吸收液于试管中,滴加3 mol L-1 H2SO4至溶液呈酸性,然后将所得溶液分置于A、B试管中。 |
|
| 步骤2:向A试管中滴加1~2滴 (填序号)。 |
若溶液 ,则假设1成立。 否则,则假设2或3成立。 |
| 步骤3:向B试管中滴加1~2滴 (填序号)。 |
若溶液 ,则假设3成立。 否则,结合步骤2,则假设2成立。 |
工业上测量SO2.N2.O2混合气体中SO2含量的装置如图所示。反应管中装有碘的淀粉溶液。SO2和I2发生的反应为(N2.O2不与I2反应):
。
(1)混合气体进入反应管后,量气管内增加的水的体积等于____________的体积(填气体的分子式)。
(2)反应管内溶液蓝色消失后,没有及时停止通气,则测得SO2含量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不受影响”)。
(3)反应管内的碘的淀粉溶液也可以用______________代替(填写物质名称)。
(4)将上述装置改为简易实验装置,除导管外,还需选用的仪器为_______________(填仪器编号)。
a.烧杯 b.试管 c.广口瓶 d.容量瓶 e.量筒 f.单孔塞
g.双孔塞
在一个容积固定的反应器中,有一可左右滑动的密封隔板,两侧分别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可逆反应。各物质的起始加入量如下:A、B和C均为4.0 mol,D为6.5 mol,F为2.0 mol,设E为x mol。当x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均可以通过调节反应器的温度,使两侧反应都达到平衡,并且隔板恰好处于正中位置。请填写以下空白:
(1)若x=4.5,则右侧反应在起始时向__________(填“正反应”或“逆反应”)方向进行。欲使起始反应维持向该方向进行,则x的最大取值应小于__________。
(2)若x分别为4.5和5.0,则在这两种情况下,当反应达平衡时,A的物质的量是否相等?__________(填“相等”“不相等”或“不能确定”)。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氨的合成原理为:N2(g)+3H2(g)
2NH3(g);△H= —92.4 KJ·mol—1。现在500℃、20 MPa时,将N2、H2置于一个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变化如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10 min内以NH3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
(2)在10 ~20 min内:NH3浓度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A.加了催化剂 | B.缩小容器体积 |
| C.降低温度 | D.增加NH3物质的量 |
(3)第1次平衡的时间范围为:,
第2次平衡的时间范围为:,
第1次平衡:平衡常数K1 = (带数据的表达式),
第2次平衡时NH3的体积分数;
(4)在反应进行至25 min时:
① 曲线发生变化的原因:
② 达第二次平衡时,新平衡的平衡常数
K2K1(填“大于”、“等于”、“小于”);
(5)在25~40 min时,计算合成氨过程中的反应热△H= 。
(6)根据最新“人工固氮”的研究报道,在常温、常压、光照条件下,N2在催化剂(掺有少量Fe2O3的TiO2)表面与水发生下列反应:
N2(g) + 3H2O(1)
2NH3(g) +
O2(g);△H =" a" kJ·mol—1
进一步研究NH3生成量与温度的关系,常压下达到平衡时测得部分实验数据如下表:
| T/K |
303 |
313 |
323 |
| NH3生成量/(10-6mol) |
4.8 |
5.9 |
6.0 |
①此合成反应的a0;ΔS0,(填“>”、“<”或“=”)
②已知:N2(g) + 3H2(g)
2NH3(g) ΔH= -92 .4kJ·mol—1
2H2(g) + O2(g) = 2H2O(l) = -571.6kJ·mol—1
则常温下氮气与水反应生成氨气与氧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室制配0.5 mol/L的NaOH溶液500 mL,有以下仪器:①烧杯 ②100 mL量筒 ③1000 mL容量瓶④500 mL容量瓶⑤玻璃棒⑥试管 ⑦药匙
⑴ 配制时,必须使用的仪器有___(填代号),
还缺少的仪器是_____。
⑵ 实验两次用到玻璃棒,其作用分别是: 、 。
⑶ 配制时,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①称量②计算 ③溶解 ④摇匀⑤转移 ⑥洗涤 ⑦定容 ⑧冷却.其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⑷ 试分析下列操作对所配溶液的浓度有何影响。(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
①定容后,加盖倒转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又滴加蒸馏水至刻度,对所配溶液浓度的影响__________。
②某同学观察液面的情况如下图所示,则所配置的溶液的浓度______________。
⑸ 取出其中50ml溶液加水稀释到100ml,稀释后溶液中Na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