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
年味越来越淡,越来越没意思--这是很多人过年的感受。甚至有人评论说,中国传统节日只是存留于父辈记忆里的尤物,已经成为国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压岁钱水涨船高,变成了负担,失去了原来祈福去灾的本意;庙会办到商场里边,实际就是商品交易;群发短信拜年,平均给每个人的情感又有多少?专家们认为,这一现象是传统节日的"异化"、"空洞化"、"物化"等原因造成的。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就要提高全民的文化自觉,让传统在现代社会得到很好的延续。
其实式微的不只是春节,元宵、端午、七夕、中秋等传统节日也在日益淡化,这是不争的事实。要究其原因,很多专家都归咎于物质的发展、城乡的转变和洋节的挤兑。在笔者看来,这都是表面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文化在"异化"和"物化"。"节日和人一样都是有灵魂的",当灵魂越来越缺乏依附的载体,节日就会越来越淡,越来越没意思。比如,春节文化是一个典型的教育、敬神、祭祖、尊老爱幼,通过一系列仪式来完成的。而现在几乎没有人在敬神、祭祖,由于无法团聚的人越来越多,尊老爱幼也成了"隔空对话",春节还有什么文化味道啊?取而代之的是,春节越来越物质化,越来越热闹,但越来越没有文化。
传统节日值得我们缅怀,但对传统节日的式微我们也无可奈何,因为社会在发展,原来传统节日所承载的东西,不再是人们的必须,那么传统节日就会发生变化,甚至是质的变化。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吕品田指出:"原来的传统节日是有大量的丰富的民俗活动的,这些节俗活动是在历史中形成的一些民俗的讲究或者说生产生活的习俗紧密关联在一起,和节气、时令、气候、水土这些东西关联在一起,和祭祀、主导、祈祷、敬仰、吟诵等民俗事项关联在一起,有着缅怀、祝愿、庆贺、祈愿、敬祭等种种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节日所承载的内涵和文化都在发生变化。现在的节日,几乎都没有祈祷和敬祭等内容,失去了庄严的文化氛围。而且,人们对一些不接地气的节日越来越淡化,相反对产生于国外的又接地气的节日情有独钟。当传统节日越来越没有文化味道,自然就会式微。
尽管传统节日式微是文化在"物化"的结果,但文化是需要传承的。很多传统节日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需要保护的,是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地予以传承的,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节日也会增加新的民俗活动和新的文化内涵。我们应该正确地看待传统节日的式微。在笔者看来,节日式微的内容多是不贴近现实生活或不被当今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所认可的不合时宜的传统内容。但是,我们应该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传统节日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传承。我们应反思,为什么在美国华人聚居区还有年夜饭、守岁、压岁钱和拜年问候的声音,在华埠的商店里为什么还有红灯笼、红福字、红爆竹、红蜡烛、红色年糕和红色唐装?或许韩国对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视和保护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总之,传统节日是需要保护和传承的文化遗产,切不可在我们手中消失。
(有删节)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不属于中国传统节日式徽现象的一项是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对中国传统节日式徽真正原因的理解,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传统节日是需要保护和传承的文化遗产"?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保护与传承传统节日的看法。
阅读下文,完成5—9题:(15分)
①德国美学家们一般把艺术分为“空间性的”和“时间性的”两大类。属于空间艺术的有绘画、□□、□□,其功用主要是“状物”,或写静态,描绘在空间中直立和平铺并列的事物形状;所涉及的感官主要是视觉,所用的媒介主要是线条和颜色。属于时间艺术的主要有□□、□□、诗歌和一般文学,其功用主要是叙事抒情,或写动态,描绘在时间上先后承续的事物发展过程,所涉及的感官较多,视觉、听觉和筋肉运动感觉都要起作用。
②时间艺术在所用的媒介方面有一个值得重视的差异,这就是其他各种艺术的媒介如声音、线条、色彩都是感性的,即可凭感官直接觉察到;至于文学则用语言为媒介,而语言中的文字却只是代表观念的一种符号。例如“人”这一观念,各民族用来代表它的文字符号各不相同,英文用MAN,法文用HOMME,单凭这种文字符号并不能直接显出“人”的感性形象,只能显出“人”的观念或意义,所以语言这种媒介不是感性而是观念性的,也就是说,语言要通过符号间接引起对事物的观念。这个分别黑格尔在他的《美学》里也经常提到。这个分别就是使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具有独特地位的首要原因。
③其次二个原因是各种艺术都要具有诗意。“诗”这个词在西文里和“艺术”一样,本义是“制造”或“创作”,所以黑格尔认为诗是最高的艺术。克罗齐还认为语言本身就是艺术,美学实际上就是语言学。各门艺术虽彼此有别,毕竟有基本共同点。例如莱辛虽严格区分过诗与画的界限,我国却很早就有诗画同源说。王维就是一个著例,苏轼说过:“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苏轼本人就同时擅长诗和画。在起源时有些本是一体的综合艺术,后来虽分道扬镳;仍是□□□□,例如在近代歌剧和电影乃至民间曲艺里,语言艺术都还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都足以体现出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所占有的独特地位。
④文学的独特地位,还有一个浅而易见的原因。语言是人和人的交际工具,日常生活中谈话要靠它,交流思想感情要靠它……任何人都不能不同语言打交道。除聋子和哑巴以外,任何人都会说话,都会运用语言。有些人话说得好些,有些人话说得差些,话说得好就会如实地达意,使听者产生美感,这样的说话就成了艺术,说话的艺术就是最初的文学艺术。说话的艺术在古代西方叫做“修辞术”,研究说话的艺术叫做“修辞学”,和诗学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古代西方美学绝大部分是诗学和修辞学,专论其它艺术的美学著作是寥寥可数的。我国的情况也颇类似,历来盛行的是文论、诗论、诗话和词话,中国美学资料大部分也要从这类著作里找。我们历来对文学的范围是看得很广的。例如《论语》、《道德经》、《庄子》之类的口口著作,《左传》、《史记》、《汉书》之类的□□著作,《水经注》、《本草纲目》、《齐民要术》之类的口口著作乃至某些游记、杂记、书简之类日常小品都成了文学典范。过去对此曾有争议。有人认为西方人把文学限为诗歌、戏剧、小说几种大类型比较科学,其实那些人根本不了解西方文学界情况,如果他们翻看一下英国的《万人丛书》或牛津《古典丛书》的目录,或是一部较好的文学史,就会知道西方人也和我们一样把文学范围看得很广的。
5、第②段划线句子中的“这个分别”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④段划线句子“过去对此曾有争议”中的“此”是指 _________
6、第③段空格中应填上的成语_________ 源于孟郊的诗:“妾心藕中丝,虽断犹连牵”。
7、第③段中“各门艺术虽彼此有别,毕竟有基本共同点”这是______
A.黑格尔 | B.克罗齐 | C.莱辛 | D.本文作者)的观点,“基本共同点”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就第①段的文意来看,属于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的还有很多种,除本文所列举的,再各举一例:空间艺术:______;时间艺术:______。
9、本文第④段的中心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题。(12分,每小题3分)
人的第一种记忆是遗传记忆。性细胞中记录了一切生物的结构和活动原则,这些特性随着性细胞世代相传。遗传记忆惰性大,正是这样才保证下一代与上一代的相似,才避免了自然界各种因素的混杂。遗传记忆的信息量非常大,达10的10次幂比特,科学界认为,只要有2%的遗传因子就能保留人的结构的全部信息。那么,其余98%的遗传因子包含的是什么信息呢?原来,一部分遗传因子是从人类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这部分因子可以说是自然界赐予的。它们在通常条件下处于隐蔽地位。一旦地球发生灾难,生存条件变得与祖先经历过的相似的时候,现代人就会产生有助于自己生存的器官。
第二种记忆是免疫记忆。人的血液中有着极少的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细胞,它们生存的时间极短,主要职能是尽量多地消灭人体的敌人。淋巴细胞对侵入血液中的细胞或者简单有害物质作出快速反应,生成抗体,把有害物质粘住,不让它们进入其他器官。而消灭来敌的重任则落在血液中的吞噬细胞头上。这些细胞能够毫不费力地区别外来细胞,能够把它们记住并把记忆保留下来。人一旦得过麻疹或猩红热,就会获得终身免疫力。
第三种记忆是神经记忆。当我们说“我的记忆不如他好”时指的就是这种记忆。它的信息量高达10的11次幂比特。目前已知的是神经记忆是由几个阶段组成的。这种记忆先从知觉开始,感觉越强烈,记得越牢。神经记忆分短期的和长期的两种。短期信息只保留数分钟,这种记忆量不大,记忆时间短,而且这种记忆十分不牢靠。如果信息十分重要,那么它就可能变成长期记忆,甚至终身记忆。信息从短期记忆转变为长期记忆的过程称为突变,是位于大脑颞叶深部的海马发挥了作用。
(选《参考消息》2001年1月19日)
1.根据文意,“遗传记忆惰性大”的意思是()
A.遗传记忆随着性细胞世代相传不能变化
B.遗传记忆稳定性强,难以改变。
C.遗传记忆能保证下一代与上一代相似。
D.遗传记忆在通常条件下处于隐蔽状态。
2.对第二段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的血液中的吞噬细胞的主要职能是记住侵入人体的外来细胞。.
B.淋巴细胞能够把侵入血液中的有毒物质粘住,并阻止它们进入其它器官。
C.人的血液中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都是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细胞。
D.人具有免疫记忆,若得过麻疹和猩红热后,就会获得终身免疫力。
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的结构的全部信息只保留在人体2%的遗传因子中。
B.某些遗传因子常常是隐蔽的,一旦灾难发生,生活环境变了,人就会产生利于生存的器官。
C.有的人记忆力很好,常常“记忆犹新”,那是由于他的突变能力很强。
D.能否记住信息不是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的主要区别。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 )
A.神经记忆是因人而异的,免疫记忆和遗传记忆是天生的。
B.遗传记忆的信息量不如神经记忆的信息量大。
C.遗传记忆存在于性细胞中,免疫记忆存在于血液中的某些细胞。
D.免疫记忆有助于增强机体相应的抗病能力,神经记忆则应用于生活学习之中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择死与择生
①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抑或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
②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牵萦着我。
③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值得商榷。
④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这个偏差或许是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于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政治家与政客不同,正是由于前者的献身是别无选择的,后者却是投机的。屈原身为三闾大夫,是楚国的决策大臣,他不能承受楚国蒙受亡国的事实。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他可行吟,可以留下作品“薪火传人”。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惟一的坚持。他是把对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的。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⑤诗人的事业,可以不与某一个具体的朝廷和君王相联系,相始终。屈原的这种始终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不可挽救的狂澜的惟一坚持。“人生自古谁无死?”“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之于生死,中国自古已有确认之标志。虽然“哀莫哀生别离,乐莫乐心相知”,已将生乐死苦、留恋人世的滋味体会尽致,但是,主动迎接死亡,“在不可选择中进行选择”的精神依然确立。中国的志士仁人,在求生不能的时候,很重视死之权利,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屈原即是著名的范例。他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进入,被俘受辱而死的。他认为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独立的死。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时而悲吟,时而高歌,徜徉在汩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赴死。
⑥屈原之死,死的原因不是“诗人”的,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政治家只要死得其所和旗帜鲜明,诗人却要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我们何不理解为: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的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
⑦死,可以明志;生,却可践志。当死临到司马迁头上时。他选择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出于公心,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直谏烈臣;但司马迁认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是仅此。他要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完成千古史记,为中国撰写第一部大型纪传体史书。
⑧既有了帝王家的史官,却执意要做民间第一史家。当时虽没有明文不准平民“写史”,但司马迁此举引起了当朝的临视与怀恨。他选择受刑忍辱,弃政从文,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这是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之举,这是勇敢与崇高的跨越。他不愧为敢于在朝堂上和禁锢人臣的君臣伦理观念决裂的杰出代表!弃一帝而得天下千秋,伟哉司马迁!
⑨屈原择死,司马迁择生,都是崇高的。他们择死与择生的思考世代延传;这种思考,构成了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隆起的脊梁。请写出“死,可以明志;生,却可践志”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解释下列语句的含义
(1)(屈原之死)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
答:
(2)(司马迁)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
答:作者为什么认为“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值得商榷”?
第1段,“这中国式的生命”,在文章中有特定的意义,请另外举例加以解释。(200字左右)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提起红树林,可能许多人会感到陌生,但它的作用却丝毫不因受关注程度低而减弱。红树林并不是红颜色的树林,它是一种稀有的木本胎生植物,生长于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作为当今海岸湿地生态系统唯一的木本植物,红树林起到了海岸森林的脊梁作用,也为海洋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由于红树林区内潮沟发达,因此它能吸引大量鱼、虾、蟹等生物来此觅食栖息,繁衍后代。此外红树林区还是候鸟的越冬场和迁徙中转站,更是各种海鸟生产繁殖的场所。
世界上的红树林大致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内,共有两个分布中心,一个在东亚,一个在中南美洲,而其中又以东亚的较为繁茂。我国的红树林与东亚的红树林是同一类型,主要分布于广西、广东、海南、台湾、福建和浙江南部海岸。其中广西的红树林资源量最丰富,其面积占全国红树林面积的1/3强。在太平洋西,无论是种类还是分布范围,我国的红树林都具有代表性。
美丽的红树林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闲观光场所,更是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的体现。调查研究表明红树林是至今世界上少数几个物种多样化的生态系之一,生物资源非常丰富,如广西山口红树林区就有111种大型底栖动物、104种鸟类、133种昆虫,还有159种变种的藻类。红树林对人类也具有巨大生态效益。由于红树林枝繁叶茂、根系发达,能牢固扎根于海滩淤泥中,形成一道与海岸线平行的天然屏障,故可有效抵御和降低自然灾害对堤围的危害。据专家们保守估计,中国红树林总的生态功能价值为每年23.7亿元,这其中还有大量的直接和间接价值没被计算的在内,如景观生态价值、湿地系统营造价值、风险及污水去除价值、降低赤潮发生频率、自身药用价值、经济用材价值等等,如果这些项目均被科学地计算在内,红树林的生态价值将大大提高。因此,红树林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笔宝贵财富。可就是这样一个海岸守护神,仍然没有摆脱被人类破坏的命运。
东南亚可谓热带红树林的重灾区,我国红树林的生存状况也令人担忧。最近10多年来,由于围海造田、围海养殖、砍伐等人为因素,不少地区的红树林面积锐减,甚至已经消失。据统计,我国红树林面积由40年前的4.2万公顷减少到目前的1.46万公顷,不及世界红树林总面积的1%。如今仍有人无视国家法规,依然在大片地砍伐红树林。 1998年深圳、珠海等地海域先后暴发的大面积赤潮,造成先后直接经济损失近亿元。生态专家一致认为赤潮泛滥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红树林的大面积减少。面对惨痛教训,人们开始醒悟。我国目前保护红树林面积最大、投资最多的项目──中荷合作雷州半岛红树林综合管理和沿海保护项目已正式开工。相信不久的将来,红树林将会重现于碧水蓝天之间。
(摘自《中国环境生态网》)
1、下列对“红树林”这一概念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红树林是一种不为世人所了解的非红色稀有胎生植物。
B.红树林是一种生长于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为海洋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
C.红树林是一种非红颜色稀有木本胎生植物,是生长于陆地向海洋过渡地带的特殊生态系。
D.红树林是一种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海岸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木本植物。
2、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红树林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笔宝贵财富”原因的一项是
A.红树林在景观生态、湿地系统营造、自身药用和经济用材等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
B.美丽的红树林生物资源非常丰富,具有巨大生态效益。
C.红树林是抵御和降低自然灾害的天然屏障,是海岸的守护神。
D.红树林是稀有木本胎生植物,枝繁叶茂、根系发达,分布很广。
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人们对红树林的不甚了解和关注不够极大的影响了其作用和生态价值的充分体现。
B.在太平洋西,我国的红树林无论是种类还是分布范围,都具有代表性。
C.调查研究表明,世界上物种多样化的生态系是红树林。
D.世界上的红树林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内,东亚和美洲是其两个主要分布中心。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由于人为因素,世界其他地区的红树林面积也在不断减少,甚至消失。
B.我们只要不围海造田、围海养殖和非法砍伐红树林,我国沿海就绝不会出现赤潮泛滥。
C.如果将红树林的直接和间接价值都科学地计算在内,那么我国红树林每年总的生态价值将会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增加。
D.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和相关法制的不断健全,红树林重现于碧水蓝天之间将会成为现实。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什么是骨水泥?是骨骼粉碎加工制成的水泥呢,还是可以制成骨骼的水泥材料? 都不是。它是一种用于骨科手术的医用材料,由于它的部分物理性质以及凝固后外观和性状颇像建筑、装修用的白水泥,便有了如此通俗的名称。其实,它的正名是骨粘固剂或骨固着剂。其主要成分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主要用于人工关节置换手术。
关于是人体运动的枢纽,由于创伤或病变,可能变得僵硬、强直、出现疼痛症状,甚至无法活动。因而医生常进行“以旧换新”,将“废旧”关节切除,安上人造新关节。
给机器更换零部件,通过螺钉或焊接就可以做到。而人体关节是具有活力的器官,换上的人工关节,无论材料是金属、陶瓷或塑料,均为无活力的假体。如何以死代生,“弄假成真”,将两者牢固连接,并保持日久天长也不松动,就要动一番脑筋了。就像瓦工砌墙须用水泥粘结、勾缝,木工家具要用榫头和乳胶一样,医生想到发明一种特殊材料,专门用来固定人工关节。
经过多年研究,骨水泥在20年纪60年代初问世。骨水泥由白色粉末和无色带刺激气味的液体两部分制剂组成。使用时,只要按一定比例,将它们倒在一起调和,即可在室温下发生聚合反应。开始像砂浆,进而如同稀粥,接着变成面团一样,可以揉捏、挤压成任意形状,最后逐步固化,整个过程只有十几分钟。医生在其硬化前,将它置于准备更换关节的部位,随即安上人工关节。等到反应结束,局部温度稍微升高,摸上去有些发烫。此时,与优质建筑水泥同样坚固的骨水泥便成功地将人工关节与人体骨骼镶嵌,并牢牢地固定了。手术后经过短期康复,换上的关节即可发挥作用。这种固定相当牢靠,可保持十几年,乃至二十几年。
骨水泥作为人工关节手术的配套材料,它的出现被看作是人工关节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大大促进了人工关节手术的广泛开展,提高了治疗效果,帮助数以百万计的病人解除痛苦。
骨水泥除了用于固定人工关节外,在其他骨科疾病的治疗方面与卓尔不群。如良性骨肿瘤此起的骨质缺损,可用骨水泥填充。骨骼恶性肿瘤,发生病理骨折,可去除肿痛组织后,用骨水泥加钢针进行内部固定,以减轻病人痛苦,提高生存质量。有些伴有皮肤损饬的严重骨折,复位困难,又不好固定,可经皮肤打入多根粗钢针,进行复位,然后将皮肤粗钢针尾部相互连接,此时用骨水泥固定,既快又牢,十分方便。当然,骨水泥也有一些缺点,如填充时偶尔可引起骨髓腔内高压,致使脂肪滴进入血管,引起栓塞。另外,它毕竟与人体骨骼不同,时间过久,人工关节仍可能发生松动。
为了克服骨水泥的缺点,医生与工程技术人员合作,正从多方面加以改进提高。如采用专门的骨水泥枪进行填充,放置减压管,可以减少并发症,且更为安全。再如在骨水泥加入适当比例的骨粒,日后骨粒吸收,人体骨骼组织即慢慢长入骨水泥内部,可达到自身固定的目的,不易松动。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骨长泥更将受到医学界的青睐。
1、下列对“骨水泥”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骨水泥不是骨骼粉碎加工制成的水泥,也不是制成骨骼的水泥材料,而是一种用于骨科手术的医用配套材料。
B.骨水泥的物理性质以及凝固后外观和形状颇像建筑、装修用的白水泥,所以便有了如此通俗的名称。
C.骨水泥的正名是骨粘固剂或骨固着剂,主要用来固定人工关节,并保持长久不松动。
D.骨水泥主要成分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主要用于人工关节置换手术。
2、下列对骨水泥在人工关节置换手术中的使用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时,将组成骨水泥的白色粉末和无色带刺激气味的液体两部分制剂倒在一起调和,使它们在室温下发生聚合反应。
B.在聚合反应中,骨水泥开始像稀粥,进而如同砂浆,接着变成面团一样,可以揉捏、挤压成任意形状,最后逐步固化。
C.骨水泥固体后,医生净将它置于准备更换关节的部位,随即安上工人关节。
D.等到聚合反应结束,局部温度微升高,摸上去有些发烫。这时坚固的骨水泥便成功地将人工关节与人体骨骼镶嵌,并牢牢地固定了。
3、下列有关“骨水泥治疗”的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骨水泥大大促进了人工关节手术的广泛开展,提高了治疗效果,帮助数以百万计的病人解除了痛苦。因此,骨水泥的出现被看作是人工关节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B.骨水泥除了用于固定人工关节外,在其他骨科疾病的治疗方面也很出色。如良性骨肿瘤引起的骨质缺损,可用骨水泥填充。
C.有些伴有皮肤损伤的严重骨折,复位困难,又不好固定,可经皮肤打入多根粗钢针,进行复位,然后将皮肤粗钢针尾部相互连接,此时用骨水泥固定,既快又牢,十分方便。
D.骨水泥也有一些缺点,如填充时就会引起骨髓腔内高压,致使脂肪滴进入血管,引起栓塞。
4、根据原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骨水泥的发展,从某种程度说,是医生受了“瓦工砌墙须用水泥粘结、勾缝,木工做家具要用榫头和乳胶”等事实的启发的结果。
B.置换上的人工关节,无论材料是金属、陶瓷,还是塑料,骨水泥都能将它与人体骨骼牢固连接。
C.骨水泥毕竟与人体骨骼不同,时间过久,人工关节仍可能发生松动。但是如果在骨水泥中加入适当比例的骨粒,日后骨粒吸收,人体骨骼组织即慢慢长入骨水泥内部,可达到自身固定的目的,就不会再松动。
D.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骨水泥带来的并发症会越来越少,骨水泥的使用会越来越安全,从而达到更好地造福病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