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1~5题。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①。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伍员②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伍员再拜受赐曰:"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圭,禄万担,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伍员适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重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为奚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见《吕氏春秋﹒孟冬季﹒异宝》
【注】①机:吉凶之兆。②伍员,字子婿,春秋时楚人。父奢兄尚均被楚平王杀害,后奔吴,佐吴王阖闾伐楚。
1. |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以不受为宝"的一组是() ①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 ②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③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 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 ⑤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 ⑥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
|
3.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4.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②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
5. |
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岁饥丐者接踵县无室庐以居之往往穷冬严寒蒙犯霜雪冻饿而死者相藉于道矣州县倘能给数椽以安之岂不愈于创亭榭广园囿以为无益之观美乎 (宋)陈襄《州县提纲》 |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段中加横线的部分断句。(不超过6处)
匡章曰: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居於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井上有李螬①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之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见。”(《孟子·滕文公下》)
【注】①螬:cáo,蛀虫。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题。
名实
北朝颜推之
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忘名者,体道合德,享鬼神之福佑,非所以求名也;立名者,修身慎行,惧荣观之不显,非所以让名也;窃名者,厚貌深奸,于浮华之虚称,非所以得名也。
人足所履,不过数寸,然而咫尺之途,必颠蹶于崖岸,拱把之梁,每沉溺于川谷者,何哉?为其旁无馀地故也。君子之立己,抑亦如之。至诚之言,人未能信,至洁之行,物或致疑,皆由言行声名,无馀地也。吾每为人所毁,常以此自责。若能开方轨之路,广造舟之航,则仲由之言信,重于登坛之盟,赵熹之降城,贤于折冲之将矣。
吾见世人,清名登而金贝入,信誉显而然诺亏,不知后之矛戟,毁前之干橹也!宓子贱云:“诚于此者形于彼。”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乎迹,但察之未熟耳。一为察之所鉴,巧伪不如拙诚,承之以羞大矣。伯石让卿,王莽辞政,当于尔时,自以巧密,后人书之,留传万代,可为骨寒毛竖也。近有大贵,以孝著声,前后居丧,哀毁逾制,亦足以高于人矣。而尝于苫块①之中,以巴豆涂脸,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左右童竖②,不能掩之,益使外人谓其居处饮食皆为不信。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
有一士族,读书不过二三百卷,天才钝拙,而家世殷厚,雅自矜持,多以酒犊珍玩,交诸名士。甘其饵者,递共吹嘘,朝廷以为文华,亦尝出境聘。东莱王韩晋明笃好文学,疑彼制作,多非机杼,遂设燕③言,面相讨试。竟日欢谐,辞人满席,属音赋韵,命笔为诗,彼造次④即成,了非向韵,众客各自沉吟,遂无觉者。韩退叹曰:“果如所量。”
邺下有一少年,出为襄国令,颇自勉笃,公事经怀,每加抚恤,以求声誉。凡遣兵役,握手送离,或赍梨枣饼饵,人人赠别,云:“上命相烦,情所不忍,道路饥渴,以此见思。”民庶称之,不容于口。及迁为泗州别驾,此费日广,不可常周。一有伪情,触涂⑤难继,功绩遂损败矣。
选自《颜氏家训》(有删节)
①苫块:古人父母居丧之时,以草垫为席,土块为枕。②童竖:童仆。③燕:通“宴”,宴席。④造次:匆忙、急促。⑤触涂:处处。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石让卿让:推让、谦让。 |
B.雅自矜持雅:平素、向来。 |
C.东莱王韩晋明笃好文学 笃:甚、十分。 |
D.辞人满席 辞:辞别。 |
下列句子,全都属于“求虚名”做法的一组是
①修身慎行,惧荣观之不显②伯石让卿,王莽辞政
③以巴豆涂脸,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④朝廷以为文华,亦尝出境聘
⑤握手送离,或赍梨枣饼饵,人人赠别⑥众客各自沉吟,遂无觉者
A.①②④ | B.②③⑤ | C.②⑤⑥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高洁的言行往往不被信任,都是因为其言行高洁,名声广播,没有给自己留下一点余地,就像在山崖边走路,因为脚旁没有余地,往往会从山崖上摔下去。 |
B.作者认为世上有不少人是名不符实的,往往清名播扬但金钱暗入,信誉昭著但许诺有亏,如近世某富贵之人,守丧尽孝,超过常礼,闹出笑话。 |
C.东莱王韩晋明怀疑某一士族不过徒有虚名,他的一些诗文,恐怕并非他自己创作,于是设宴叙谈,并以作诗试探,结果验证了他的想法。 |
D.邺下少年当初为了虚名,故意对百姓加以体恤,当他升官以后,他的本性暴露出来,不愿再继续把体恤百姓的事情做下去,于是功绩被毁。 |
请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每为人所毁,常以此自责。
(2)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乎迹,但察之未熟耳。
(3)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叶衡字梦锡,婺(wù)州金华人。绍兴十八年进士第,调福州宁德簿,摄尉。以获盐寇改秩,知临安府于潜县。户版积弊,富民多隐漏,贫弱困于倍输,衡定为九等,自五等以下除其藉,而均其额于上之四等,贫者顿苏。征科为期限榜县门,俾(bǐ)里正谕民,不遣一吏而赋自足。治为诸邑最,郡以政绩闻。
擢知常州。时水潦为灾,衡发仓为糜以食饥者。或言常平①不可轻发,衡曰:“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疫大作,衡单骑命医药自随,遍问疾苦,活者甚众。檄晋陵丞李孟坚摄无锡县,有政声,衡荐于上,即除知秀州。
除太府少卿。合肥濒湖有圩田四十里,衡奏:“募民以耕,岁可得谷数十万,蠲(juān)租税,二三年后阡陌成,仿营田,官私各收其半。”从之。
除户部侍郎。时盐课大亏,衡奏:“年来课入不增,私贩害之也,宜自煮盐之地为之制,司火之起伏,稽灶之多寡,亭户②本钱以时给之,盐之委积以时收之,择廉能吏察之,私贩自绝矣。”仍命措置官三人。
丁母忧。起复,除枢密都承旨。奏马政之弊,宜命统制一员各领马若干匹,岁终计其数为殿最。李垕应贤良方正对策,近讦直,入第四等,衡奏:“陛下赦其狂而取其忠,足以显容谏之盛。”乃赐垕制科出身。有言江、淮兵籍伪滥,诏衡按视,赐以袍带、鞍马、弓矢,且命衡措置民兵,咸称得治兵之要。讫事赴阙,上御便殿阅武士,召衡预观,赐酒,洒宸翰赐之。
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上锐意恢复,凡将帅、器械、山川、防守悉经思虑,奏对毕,从容赐坐,讲论机密,或不时召对。
上选使求河南,衡奏:“司谏汤邦彦有口辨,宜使金。”邦彦请对,问所以遣,既知荐出于衡,恨衡挤已,闻衡对客有讪上语,奏之,上大怒。即日罢相。年六十有二薨。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注:①常平:常平仓。②亭户:古代的盐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盐课大亏课:赋税。 |
B.丁母忧忧:忧虑。 |
C.盐之委积以时收之委:聚积。 |
D.讫事赴阙讫:完毕。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叶衡有治理才干的一组是
①治为诸邑最,郡以政绩闻②发仓为糜以食饥者
③衡单骑命医药自随,遍问疾苦④仿营田,官私各收其半
⑤宜自煮盐之地为之制⑥宜命统制一员各领马若干匹
A.①③④ | B.①④⑤ | C.②⑤⑥ | D.②③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衡关心百姓疾苦。在任于潜县令时,贫弱户苦于重复纳税,他把民户定为九等,把五等以下应交的份额均摊给上四等,使贫民得到解脱;在常州任上,他积极应灾救民。 |
B.叶衡深得皇上赏识。皇上驾临偏殿检阅武士时,特意让叶衡参与观礼,赐给他酒,并亲自写字赐给他;皇上考虑军机大事时,也常常召见他参与研讨。 |
C.叶衡能够唯才是举。李孟坚在代理无锡县令时,有很好的为政声誉,叶衡就向皇上举荐;李垕在应贤良方正对策时亢直敢言,叶衡上奏劝说皇上赐他制科出身。 |
D.叶衡富有治军之才。他在任枢密都承旨时,有人反映江、淮一带士兵名籍造假现象泛滥,皇上下诏让叶衡考察巡视,并且命令叶衡处理安置民兵,人们都称赞他抓住了治军要领。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或言常平不可轻发,衡曰:“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
⑵檄晋陵丞李孟坚摄无锡县,有政声,衡荐于上,即除知秀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吴奎,字长文,潍州北海人。性强记,于书无所不读。举《五经》,至大理丞,监京东排岸。庆历宿卫之变,奎上疏曰:“涉春以来,连阴不解。今卫士之变,起于肘腋,流传四方,惊骇群听。闻皇城司官六人,其五已受责,独杨怀敏尚留。人谓陛下私近幸而屈公法,且获贼之际,传令勿杀,而左右辄屠之。此必其党欲以灭口,不然,何以不奉诏?”遂乞召对面论,仁宗深器之。
入为右司谏,改起居舍人,同知谏院。每进言,惟劝帝禁束左右奸幸。奎劾开封府尹魏瓘,出瓘越州。彭思永论事,诏诘所从受。奎言:“御史法许风闻,若穷核主名,则后谁敢来告以事?是自涂其耳目也。”上为罢不问。
至和三年,大水,诏中外言得失。奎上疏曰:“陛下在位三十四年,而储嗣未立。陛下勿听奸人邪谋,以误大事。若仓卒之际,柄有所归,书之史册,为万世叹愤。臣不愿以圣明之资,当危亡之比。此事不宜优游,愿蚤裁定。”帝感其言,拜翰林学士,权开封府。
奎达于从政,应事敏捷,吏不敢欺。富人孙氏辜榷①财利,负其息者,至评取②物产及妇女。奎发孙宿恶,徙其兄弟于淮、闽,豪猾畏敛。居三月,治声赫然。治平中,丁父忧,居丧毁瘠,庐于墓侧,岁时洁严祭祀,不为浮屠事③。
神宗初立,奎适终制,以故职还朝。逾月,参知政事。时已召王安石,辞不至。奎曰:“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万一用之,必紊乱纲纪。”乃命知江宁。
御史中丞王陶,以论文德不押班事④诋韩琦,奎状其过。诏除陶翰林学士,奎执不可。陶又疏奎阿附。陶既出,奎亦以资政殿大学士知青州。司马光谏曰:“奎名望清重,今为陶绌奎,恐大臣皆不自安,各求引去。陛下新即位,于四方观听非宜。”帝乃召奎归中书。及琦罢相,竟出知青州。明年薨,年五十八。赠兵部尚书,谥曰文肃。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五》 )
注:①辜榷,垄断。②评取:评,凭,仗势;取,拿走,抢走。③浮屠事,佛教礼仪。④文德不押班事:文德殿,皇帝主要政务活动场所;押班,百官朝会时领班,管理百官朝会位次。唐制,以监察御史二人任其事。宋制,由参知政事﹑宰相分日押班。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私近幸而屈公法私:偏爱,偏袒 |
B.拜翰林学士,权开封府权:掌权,管理 |
C.以论文德不押班事诋韩琦,奎状其过状:情况 |
D.恐大臣皆不自安,各求引去引:退,表辞官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表现吴奎“忠君而谏”的一组是()
①岁时洁严祭祀,不为浮屠事②臣不愿以圣明之资,当危亡之比
③万一用之,必紊乱纲纪④惟劝帝禁束左右奸幸
⑤恐大臣皆不自安,各求引去⑥陛下私近幸而屈公法
A.①④⑥ | B.①③⑥ | C.②③④ | D.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和三年的时候,皇帝想了解朝廷内外的意见,此时吴奎提出不能因为确定皇太子的事而影响到君主的圣明资质。 |
B.开封府尹被吴奎弹劾后就被外调到越州,皇帝也想知道有关举报信息的来源,却被吴奎拒绝了,理由就是如果查到报信人的名字恐怕再没有人敢提供举报信息了。 |
C.吴奎博览群书,通过科考担任了大理寺丞,并在庆历年间御前侍卫兵变时,向仁宗皇帝上书解读了引起兵变的天气征兆,皇帝对此深信不疑,也非常器重他。 |
D.虽然经过司马光的劝谏,吴奎没有立刻被皇帝外调到青州,可最终还是出任青州。第二年去世,追授兵部尚书。 |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仓卒之际,柄有所归,书之史册,为万世叹愤。
(2)居三月,治声赫然。治平中,丁父忧,居丧毁瘠,庐于墓侧
请选出对“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像这样劳苦却又功高,(您)没有被封侯奖赏,就听信小人的谗言,要杀掉有功的人,这是灭亡的秦国的后继者罢了。 |
B.刘邦像这样劳苦而且功高,(您)没有给他封侯奖赏,却听信了详细的言论,要杀掉有功的人,这是继续走亡秦的老路罢了。 |
C.刘邦像这样劳苦而且功高,(您)没有给他封侯奖赏,却听信小人的谗言,要诛杀有功的人,这是继续使秦灭亡罢了。 |
D.刘邦像这样劳苦而且功高,(您)没有给他封侯奖赏,却听信小人的谗言,要杀掉有功的人,这是灭亡的秦国的后继者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