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丁 前 溪
蒲松龄
丁前溪,诸城人。富有钱谷。游侠好义,慕郭解之为人。御史行台按访之 。丁亡去。至安丘,遇雨,避身逆旅。雨日中不止。有少年来,馆谷丰隆。既而昏暮,止宿其家;莝豆饲畜,给食周至。问其姓字,少年云:“主人杨姓,我其内侄也。主人好交游,适他出,家惟娘子在。贫不能厚客给,幸能垂谅。”问主人何业,则家无资产,惟日设博场,以谋升斗。次日,雨仍不止,供给弗懈。至暮,剉刍;刍束湿,颇极参差。丁怪之。少年曰:“实告客:家贫无以饲畜,适娘子撤屋上茅耳。”丁益异之,谓其意在得直。天明,付之金,不受;强付,少年持入。俄出,仍以反客,云:“娘子言:我非业此猎食者。主人在外,尝数日不携一钱;客至吾家,何遂索偿乎?”丁叹赞而别。嘱曰:“我诸城丁某,主人归,宜告之。暇幸见顾。”
数年无耗。值岁大饥,杨困甚,无所为计。妻漫劝诣丁,从之。至诸,通姓名于门者。丁茫不忆,申言始忆之踩履而出揖客入见其衣敝踵决居之温室设筵相款宠礼异常。明日,为制冠服,表里温暖。杨义之,而内顾增忧,褊心不能无少望。居数日,殊不言赠别。杨意甚急,告丁曰:“顾不敢隐,仆来时,米不满升。今过蒙推解,固乐,妻子如何矣!”丁曰:“是无烦虑,已代经纪矣。幸舒意少留,当助资斧。”走仆招诸博徒,使杨坐而抽头,终夜得百金,乃送之还。归见室人,衣履鲜整,小婢侍焉。惊问之。妻言:“自若去后,次日即有车徒赍送布帛菽栗,堆积满屋,云是丁客所赠。又给一婢,为妾驱使。”杨感不自已。由此小康,不屑旧业矣。
异史氏曰:“贫而好客,饮博浮荡者优为之,最异者,独其妻耳。受之施而不报,岂人也哉?然一饭之德不忘,丁其有焉。”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止宿其家 止:让····停留 |
B.谓其意在得直 直:通“值”,即钱 |
C.丁益异之 异:奇特 |
D.设筵相款 相:动作偏指一方,指杨家主人 |
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杨妻“尽心助人”和丁前溪“知恩图报”的一组是( )
A.慕郭解之为 强付少年持入 |
B.适娘子撤屋上茅耳 设筵相款,宠礼异常 |
C.客至吾家,何遂索偿乎 我诸城丁某,主人归,宜告之 |
D.妻漫劝诣丁,从之 次日即有车徒赍送布帛菽栗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前溪家中富有,他钦慕郭解的为人,喜好交游,豪爽重义。御前史台让他出来做官,丁前溪不愿意做官,逃离了家乡。 |
B.安丘一民舍的女主人是一个重情重义,施恩不图报的人,她尽家中所有招待丁前溪,在无马料喂丁的马时,竟扯下房顶的茅草来做饲料。 |
C.荒灾发生后,杨家处境非常困顿,于是杨前往诸城投奔丁前溪,希望得到帮助,丁前溪非常热情周到地接待了他,并暗中派人帮助杨的家人。. |
D.蒲松龄认为,喜欢饮酒赌博,性情豪放的人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别人是正常的,而杨的妻子作为一个女子也能如此大度就让人惊异了。 |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主人何业,则家无资产,惟日设博场,以谋升斗。
(2)丁曰:“是无烦虑,已代经纪矣。幸舒意少留,当助资斧。”
(3)自若去后,次日即有车徒赍送布帛菽栗,堆积满屋,云是丁客所赠。
用/为下文断句。
申言始忆之踩履而出揖客入见其衣敝踵决居之温室设筵相款宠礼异常。
把下面的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2分,共10分)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苏轼《赤壁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绝如缕缕:细丝。 |
B.苏子愀然愀:忧愁凄怆。 |
C.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竟,简直。 |
D.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虽:虽然。 |
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B.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
C.举匏尊以相属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
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知不可乎骤得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A.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B.侣鱼虾而友糜鹿 |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何为其然也
A.渺渺兮予怀 |
B.客有吹洞箫者 |
C.而今安在哉 |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对上面语段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描述曹操打败刘备、攻破荆州、沿江东下、战舰千里、旌旗蔽日的宏大场面,目的是赞扬曹操的军事才能。 |
B.文中之“客”有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
C.作者借主客问答的形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悟。 |
D.苏子的思想较为积极,水长流,月永生,宇宙和人生都是永恒的。 |
给下面画线处断句: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响矣。(《荀子·劝学篇》)
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阅读《劝学》和《师说》中的选段,完成后面题目。(10分,每小题2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下列文言句中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同“性”性格)而绝江河(横渡) |
B.声非加疾也(快、速,引申为“洪亮”)其出人也远矣(超出一般人) |
C.则耻师焉,惑矣(疑惑)士大夫之族(类) |
D.吾尝跂而望矣(踮起脚后跟)今之众人(许多人) |
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蚓无爪牙之利 |
B.吾尝终日而思矣则群聚而笑之 |
C.其可怪也欤其皆出于此乎 |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善假于物也 |
下列各项中不全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耻学于师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吾从而师之 |
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D.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
其曲中规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B.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D.冰,水为之 |
下列分析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认为圣人与愚人分野的关键就在于他们能不能尊师重道,虚心学习。 |
B.荀子认为,君子之所以能超越一般人,除了他先天素质高之外,还在于他善于利用后天的学习提高自己。 |
C.《劝学》选段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善于借助外部条件学习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对比法分析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