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5日至16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融资困难、税费负担偏重、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并存,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仍然突出。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深入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采取有效举措加以解决,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结合材料谈谈如何使我国的中小企业走出困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材料一:一个好人,感动一座城市;一座“好人之城”,温暖每一个人。天津市某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先后为外来务工人员、残疾贫困家庭和贫困山区募集御寒衣物3万多件,募集善款35多万元,与22位津门孝亲学子、100名美德少年、100名外来务工子女结成了帮扶对子,用平凡善举点燃灯火,一个个好人的磁场,正在悄然引发道德的共振。
材料二:习总书记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要面向全社会做好这项工作,特别要抓好领导干部、公众人物、青少年、先进模范等重点人群。
材料三:党的十八大以来,社区、企业、学校、机关等纷纷开展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效果喜人。
(1)结合材料一,从“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角度,分析某区开展“平凡善举点燃灯火”活动的文化价值?
(2)根据材料二,分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蕴含了哪些哲学道理?
(3)请结合实际,为你所在的社区或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设计两条宣传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需要创新。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选拔水平。
材料二:历经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虽然高考一直在向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发展,但高考制度改革也面临各种问题与挑战,如应试教育、人才选拔与公平公正等问题。对于高考的改革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高三一班同学展开讨论。甲同学认为:教育弊端的消除在于对高考这一考试制度的改革,通过高考改革破解素质教育的难题。乙同学认为,高考仅仅是教育中的一环,单纯一个好的高考改革方案,不可能完全解决问题,所以,这次改革也是徒劳的。
材料三: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规定,2014年在上海市和浙江省启动了高考(课程)综合改革的试点,2017年将全面推进。高考制度的改革已先行,模式也开始逐渐踏上科学的探索之路,唯有理念及时转变,让教育的形式与内在同时符合教育规律,方能拨得旧有制度的“云开”见到改革成效的“日出”。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关知识,说明这次高考改革的意义。
(2)请你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对上述看法加以评析(可从甲乙两名同学的观点中任选一个加以评析。)
(3)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明高考改革及教育理念转变的必要性。
(4)结合材料中专家的观点,请你为推进高考改革提两点方法论建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青奥会(YOG),它是一项专为年轻人设立的体育赛事,它以一种创新的形式激发年轻人对于社会责任与社会挑战的思考和讨论。2014年8月16日至28日,第二届夏季青奥会在南京如期举行。运动会期间南京市政府发起了“争做文明人,当好东道主”活动。两个同学对要不要当志愿者开展讨论:
观点一:我会积极参加青奥会志愿者活动,因为在实践活动中才能提升能力。
观点二:我就不参加青奥会志愿者活动了,因为通过知识学习才能提升能力。
材料二:美丽的环境是一个城市的招牌。南京青奥会要展现南京的形象,就需要我们建设美丽南京,保持青山绿水,推动绿色发展。发展绿色经济、保护环境需要我们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但也有少数人认为,中国是一个有13亿多人的大国,推动绿色发展、保护环境“不差我一个”。
材料三:森林是“大自然的总高度室”,但由于各种原因,世界上每年毁掉大量的森林,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当前,世界森林覆盖率约为30%。在森林资源方面,我国是一个覆盖率低、人均林地少的国家。现在我国森林覆盖率还不到20%,目前,我国加大了保护森林的力度。经过试点,我国投资962亿元,涉及17个省市的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已启动。长江上游、黄河中下游的9亿多亩森林和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的4.95亿亩森林将切实得到保护,预计新森林面积1.3亿亩。
(1)请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中的两种观点进行评价。
(2)结合材料,请你运用唯物辩证法整体与部分的知识,探讨我们青少年能为建设美丽南京做些什么?
(3)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原理说明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4)说明我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
请入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应问题。
材料一:“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北京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行走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亲近文化遗产,探访名人故居,走入创新基地……我们会获得丰富的文化体验。
材料二:印度最早用甘蔗制造出砂糖( sarkarā),后传到中国和欧洲等地,因此糖字的英文sugar、法文sucre、德文zucker、俄文caxap等,都来自印度吠陀语和古典梵文的sarkarā。唐朝人曾到印度学习熬糖法,后来中国制糖术水平提高,白糖的颜色和口味远超印度,白糖大量输入印度,因此印度印地语中称白糖为cīnī(意思为“中国的”)。中国白糖逐渐传到更多的国家,成为蜚声全球的中国饮食文化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材料三: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了一定的文化。我国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进程中,必将遇到不同民族文化的碰撞。只有坚持文化平等的原则,树立对待不同文化的正确态度,才能有利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
(1)某校开展“漫游北京”文化实践活动,围绕“灿烂文明”“红色记忆”“魅力创新”三大主题向同学们征集活动意向。请完成下表。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不同民族饮食文化发展和交融的原因。
(3)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分析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不同民族文化的碰撞。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国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文化建设的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各领域。
材料二: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价值观领域的博弈是激烈的、长期的、复杂的。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在研究上广泛吸收国内研究的成果,积极探讨具体价值条目在中西方文化传统中的发展形态、逻辑脉络以及在全球化视域下的特定表现;同时,还要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始终关注核心价值观在培育和践行中的具体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从而为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和践行策略。
材料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友善是个人层面价值观中基础的部分。友善,顾名思义,就是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友好而善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处理各种关系,要与各种人群进行交往,以何种态度来对待处理各种关系,体现着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高下,影响着自身的发展。“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友善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推动相互之间进一步协作,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帮助他人,成就自我,只要我们常怀友善之心,伸出友善之手,做出友善之举,就会营造出良好的人际关系,为社会和谐增添正能量,也会提升自我,成就自我。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与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2)请运用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有关的知识,分析材料二。
(3)结合材料三,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为我们应怎样努力成为一个友善的人提出两点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