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温下,pH=10的X、Y两种碱溶液各1 mL,分别稀释至100 mL,其pH与溶液体积(V)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Y两种碱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一定相等 |
B.稀释后,X溶液的碱性比Y溶液的碱性强 |
C.分别完全中和X、Y这两种碱溶液时,消耗同浓度盐酸的体积Vx>Vy |
D.若8<a<10,则X、Y都是弱碱 |
a、b、c、d是HCl、BaCl2、AgNO3、Na2CO3四种溶液中的一种,现将它们两两混合,现象如下表所示
反应物 |
a+b |
c+d |
a+d |
a+c |
b+d |
现象 |
白色沉淀 |
白色沉淀 |
白色沉淀[ |
白色沉淀 |
无色气体 |
由上述现象可推知a、b、c、d依次是
A.HCl、BaCl2、AgNO3、Na2CO3 B.AgNO3、HCl、Na2CO3、BaCl2
C.BaCl2、Na2CO3、AgNO3、HClD.AgNO3、HCl、BaCl2、Na2CO3
某K2CO3样品,一定含Na2CO3、KNO3和Ba(NO3)2杂质中的一种或几种,将13.2g样品加入足量水,样品全部溶解,再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得到9g沉淀,对样品所含杂质的正确判断是
A.肯定有Na2CO3,还可能有KNO3 |
B.肯定有KNO3,还可能有Na2CO3 |
C.一定没有Ba(NO3)2,可能KNO3 |
D.肯定没有Na2CO3和Ba(NO3)2 |
下图为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M、N两点分别表示A物质的两种溶液。下列做法不能实现M、N间的相互转化的是(从溶液中析出时不带结晶水,步骤中的过滤操作均未写出)
A.从N→M:先向N中加入适量固体A再降温 |
B.从N→M:先将N降温再加入适量固体A |
C.从M→N:先将M降温再将其升温 |
D.从M→N:先将M升温再将其蒸发掉部分水 |
已知金属钠的活泼性非常强,甚至在常温时能和水发生反应2Na+2H2O=2NaOH+H2↑。现将9.2克钠、7.2克镁、8.1克铝分别放入100克10.95%的盐酸中,同温同压下产生气体的质量比是
A.1:2:3 | B.4:3:3 | C.8:6:9 | D.1:1:1 |
向甲物质中逐渐加入相应的乙物质至过量,反应过程中生成气体或沉淀的质量与加入乙溶液的质量关系,能用下图所示曲线表示的是
甲 |
乙 |
|
A |
氢氧化钡与氢氧化钠混合溶液 |
二氧化碳气体 |
B |
盐酸和稀硫酸 |
氯化钡溶液 |
C |
碳酸钠溶液 |
稀硫酸 |
D |
氯化铁和盐酸 |
氢氧化钠溶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