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上辇过郎署,问郎署长冯唐曰:“父家安在?”对曰:“臣大父赵人,父徙代。”上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将!吾岂忧匈奴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之用也。”
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上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覆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私养钱五日一椎牛,自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终日力战,用命前驱,斩首捕虏上功幕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说。是日,令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十五,有删改)
【注】 ①阃:外城之门;  ②私养钱:私人赡养家属的俸钱;  ③上功:呈报功劳;  ④首虏:砍下的首级和俘虏。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曰:“鄙人不知忌讳。”谢:感谢
B.召唐,曰让:责备
C.文吏以法之绳:制裁
D.且云中守魏尚上功首虏差六级坐:犯……罪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岂忧匈奴置杯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B.公何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如或知尔,则何
C.臣闻上古王者遣将也快然自足,不知老将至矣
D.军市租尽以飨士卒中庸之为德也,至矣乎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匈奴为患,孝文帝希望能得到廉颇、李牧这样的名将来辅佐自己,但冯唐认为廉颇、李牧这样的人才难以得到孝文皇帝的重用。
B.魏尚因故意虚报军功而被责罚,冯唐认为皇帝刻薄寡恩。孝文帝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就派冯唐前去赦免了魏尚,恢复了他云中太守的职位。
C.冯唐的直言不讳令孝文帝很没有面子,盛怒之后的孝文帝还是虚心向冯唐请教诸如廉颇、李牧这样的人才不能得到自己重用的原因。
D.冯唐以对比的方式,以李牧前后不同的遭遇说明帝王要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帮助自己建立功勋和霸业。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当是之时,赵几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2分)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部分断句。
苏秦为楚合从,说韩王曰:“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 不为牛后。’今 大 王 西 面 交 臂 而 臣 事 秦 何 以 异 于 牛 后 乎 夫 以 大 王 之 贤 挟 强 韩 之 兵 而 有 牛 后 之 名 臣 窃 为 大 王 羞 之 韩 王 忿 然 作 色 攘 臂 按 剑 仰 天 太 息 曰:“寡人虽死,必不能事秦!”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触龙说赵太后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②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①赵太后:赵惠文王的妻子赵威后。赵惠文王死后,子孝成王被立为国君,因年少,由威后执政。
②长安君:赵太后最小的儿子的封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之所使之恣:肆意
B.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微独:不仅,不但
C.老妇辇而行恃:依靠
D.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也郄:病痛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体现赵太后“疼爱儿子”的一组是
①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②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③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④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⑤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⑥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②③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文写的是历史事件,作者运用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人物的行动和对话,形象地揭示了人物内心变化的发展过程。
B.触龙之所以能劝说成功,除了高超的语言艺术外,还在于他深切地了解对方的心理;另一方面,也由于他立论的正确,确实是出于为国家的真诚,确实是为长安君作长远打算。
C.赵太后作为一国之主,她掌握着赵国的最高领导权。当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她急忙向齐国求救,希望齐国能够帮助她度过危机,说明她有一定的政治头脑和魄力。
D.触龙说自己幼子虽然“不肖”,但还是“窃爱怜之”。他认为太后疼爱燕后超过了疼爱长安君。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食饮得无衰乎?
(2)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3)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断句。(不超过6处)
卫 玠 从 豫 章 至 下 都 人 久 闻 其 名 观 者 如 堵 墙 先 有 羸 疾 体 不 堪 劳 遂 成 病 而 死 时 人 谓:“看杀卫玠。”
《世说新语·容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触龙说赵太后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②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①赵太后:赵惠文王的妻子赵威后。赵惠文王死后,子孝成王被立为国君,因年少,由威后执政。
②长安君:赵太后最小的儿子的封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之所使之恣:肆意
B.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微独:不仅,不但
C.老妇辇而行恃:依靠
D.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也郄:病痛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体现赵太后“疼爱儿子”的一组是
①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②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③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④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⑤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⑥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②③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文写的是历史事件,作者运用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人物的行动和对话,形象地揭示了人物内心变化的发展过程。
B.触龙之所以能劝说成功,除了高超的语言艺术外,还在于他深切地了解对方的心理;另一方面,也由于他立论的正确,确实是出于为国家的真诚,确实是为长安君作长远打算。
C.赵太后作为一国之主,她掌握着赵国的最高领导权。当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她急忙向齐国求救,希望齐国能够帮助她度过危机,说明她有一定的政治头脑和魄力。
D.触龙说自己幼子虽然“不肖”,但还是“窃爱怜之”。他认为太后疼爱燕后超过了疼爱长安君。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食饮得无衰乎?
(2)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3)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戴胄传
戴胄字玄胤,相州安阳人也。性贞正,有干局,明习律令,尤晓文簿。隋大业末,为门下录事,纳言苏威、黄门侍郎裴矩甚之。
贞观元年,迁大理少卿。时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尝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议以监门不觉,罪当死;无忌误带入,罚铜二十斤。上从之,胄驳曰:“校尉不觉与无忌带入,同为误耳。臣子之于尊极,不得称误,准律云:‘供御汤药、饮食、舟船,误不知者,皆死。’陛下若录其功,非宪司所决;若当据法,罚铜未为得衷。”太宗曰:“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也,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阿之?”更令定议。德彝执议如初,太宗将从其议,胄又曰:“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若论其误,则为情一也,而生死顿殊,敢以固请。”上之,竟免校尉之死。
于时朝廷盛开选举,或有诈伪资荫者,帝令其自首,不首者罪至于死。俄有诈伪者事泻,胄据法流以奏之。帝曰:“朕下不首者死,今断从流,是示天下以不信。卿欲卖狱乎?”胄曰:“陛下当即杀之,非臣所及。既付所司,臣不敢亏法。”帝曰:“卿自守法,而令我失信耶?”胄曰:“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若顺忿违信,臣窃为陛下惜之。”帝曰:“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胄前犯颜执法多此类。所论刑狱,皆事无冤滥,随方指擿,言如泉涌。
七年,卒,太宗为之举哀,废朝三日,赠尚书右仆射,追封道国公,谥曰“忠”,诏虞世南为撰碑文。胄无子,以兄子至德为后。
(节选自《旧唐书·戴胄传》)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纳言苏威、黄门侍郎裴矩之礼:礼仪,礼节
B.上之,竟免校尉之死嘉:好,美好
C.胄据法流以奏之断:判定,断定
D.朕下不首者死敕:告诫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能正面表现戴胄“秉公执法”的一组是()
①以监门不觉,罪当死②若当据法,罚铜未为得衷
③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阿之④而生死顿殊,敢以固请
⑤既付所司,臣不敢亏法⑥法有所失,公能正之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①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戴胄正直而有才干气度,隋朝时就担任了一定职务,并且很受当时知名人士的器重。
B.封德彝认为监门校尉没有发现长孙无忌带刀误入东上阁,应当处以死刑,无忌误带入,罚铜二十斤。太宗听从建议处死了监门。
C.戴胄在办理“诈伪者”案件时,没有根据“帝令”判处当事者死罪,还对太宗的不当之处进行了劝谏。
D.太宗对于戴胄的“敢以固请”和“臣不敢亏法”虽有些不悦,但还是听从了戴胄的建议,由此可见太宗善于纳谏。

请把下面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
(2)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