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短文,完成小题。
①美国迄今最先进的火星探测器“好奇号”2011年11月27日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成功发射升空,这个强大“火星车”此行的主要任务是探索火星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迹象。
②“好奇”号的着陆点预定在火星盖尔陨坑中心山丘的一处山脚下。盖尔陨坑位于火星赤道以南,得名于澳大利亚已故天文学家沃尔特·盖尔,形成于大约3.5亿至3.8亿年前,直径约为154公里,面积相当于美国康涅狄格州和罗得岛州之和。盖尔陨坑中心山丘的层状物含黏土和硫酸,着陆点周围存在沉积物形成的冲积扇,这些物质和地貌的形成都与水有关。美国航天局2006年即着手挑选“好奇”号的着陆点,最初候选点有30多个,2008年压缩至4个,最终,盖尔陨坑胜出。
③“好奇号”被称为有史以来最庞大、最复杂、最昂贵,也最先进的火星探测器。上面搭载了一批先进的探测仪器,包括17台先进照相机、一个机械臂、一个钻孔机、一台激光装置,其内部还配备化学实验室,用于样本分析。其大小相当于一辆小汽车,重量约900公斤,是前任“双胞胎”火星车——“勇气号”和“机遇号”的五倍,长度约为它们的两倍。与“勇气”号与“机遇”号不同,总投资达25亿美元的“好奇”号采用的是核动力,而且是利用钚电池做能源,可以持续时间更长。
④ “好奇号”的着陆方式也不同,它将不会采用戴着安全气囊“硬着陆”的方式,而是把降落伞、火箭的动力减速都用上,并借助留空的“太空吊车”,将火星车吊运到火星表面实现着陆。
⑤“好奇号”这个名字是由一名12岁的华裔小女生马天琪所起的。马天琪当天也受邀到发射现场,她祝愿“好奇”一路顺利。
通读全文,概括本文依次说明的内容。
主要任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名字来历
结合“好奇号”此次的主要任务,简要说说其着陆点预定在火星盖尔陨坑中心山丘的一处山脚下的原因。
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说明对象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古代咏花诗的科学内涵
①中国古代诗人们观花咏花,以花明志,借花抒怀,留下无数名垂千古的诗篇。一直以来,人们赏析这些古代咏花诗的人文内涵,而对其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建树则少有涉及。其实在众多的咏花诗中不乏诗人对花卉形、色、香、味等自然属性的客观准确的描绘,对开花植物生长习性及与环境关系的细致深入的观察,并用形象生动的诗性语汇表达得言简意赅,一语中的。
②古诗对花形有精彩纷呈的表述。咏水仙有“六出玉盘金屈卮”句,“六出玉盘”指白色的花被合生成碟状,先端6裂;“金屈卮”则指其内具黄色杯状的副花冠。剪春萝花瓣先端呈不规则锯齿状,像剪出的花边,被描述为“谁把风刀剪薄萝,极知造化著功多”。
③古时虽无“花序”的概念,但诗人已留意花在枝上排列的规则。如描写夹竹桃的“疏英灼灼分丛发,密蕊菲菲对节攒”,前一句说花集生成丛(即花序)着生在枝条的顶端,后一句指花朵相对生长在花轴的节上。“散作千花簇作团,玲珑如琢巧如攒”,则生动传神地摹写了绣球的聚伞花序繁花聚簇如球的独特形态。
④古诗中对花色的描写极其丰富多彩,言及桃、李有“桃红李白皆夸好”,说到石榴则是“猩血谁教染绛囊”,对桂花的表述是“花开万点黄”等,均是对单纯花色的准确表述。此外还有对复杂花色的精确说明,如写蜡梅的“洗却铅膏饰道装,檀心浅露紫香囊”,“饰道装”表明总体来说花被是黄色的,但花被片着生在下陷成囊状的花托上,且基部有紫晕,所以说“檀心浅露紫香囊”。
⑤古代的诗人们已关注到花与叶生长的时序。“争开不待叶,密缀欲无条”、“桃生叶婆娑,枝叶四面多”,说的是桃花先于叶开放,繁花遮盖了枝条,直到花后结实时叶才抽出来。而牡丹则是“叶帐阴成始放红”,当绿叶茂密成阴时才开花。此外,诗人们还注意到花开放的空间顺序,咏蜀葵有“向日层层拆,深红间浅红”句,“层层拆”说明了花朵由下向上次第开放,而这正是总状花序类植物开花的特点。
⑥对开花物候期的表述散见于众多古诗中,从中不难理出一年四季开花的节令顺序。梅花在严冬最先开放(“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早开是基于其自然属性(“天然根性异,万物尽难陪”)。在梅花开过而严冬未尽时,迎春最先点缀春色(“偏凌早春发,应诮众芳迟”)。荷花则开在盛夏(“暑气炎炎正若焚,荷花于此见天真”)。桂花盛开在秋季(“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而菊花则绽放在晚秋(“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⑦古诗对开花持续时间也多有记述,特别对一些花期长的植物情有独钟,例如山茶花(“雪里开花到春晚,世间耐久孰如君”)、野蔷薇(“似锦如霞色,连春接夏开”)等。而月季是四季开花:“花落花开无间断,春来春去不相关”。
⑧自然界花的物候期可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更改。“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海拔较高的“山寺”比平原地区桃花开得晚,说明物候期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延迟。
下列对全文中心内容概括准确而全面的一项是( )

A.古代咏花诗中对花的自然属性的介绍
B.古代咏花诗中对花形花色的介绍
C.古代咏花诗中对花与叶生长时序的介绍。
D.古代咏花诗中对花物候期的介绍

下列对文本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诗人们观花咏花,以花明志,借花抒怀,留下无数名垂千古的诗篇,而对花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建树则少有涉及。
B.“散作千花簇作团,玲珑如琢巧如攒”生动传神地摹写了绣球的聚伞花序繁花聚簇如球的独特形态,表明古人对“花序”已有研究。
C.早在古时人们都已经了解花开放不仅有时间顺序,而且有空间顺序。
D.古诗对开花持续时间也多有记述,特别是对一些花期短的植物情有独钟。

依据文本内容,对下列四句描写花的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描绘了荷花的颜色在绿叶的映衬下格外红艳。
B.“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花开香飘万里。
C.“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强调了梅花开放的时间之早。
D.“何似此花荣艳足,四时常放浅深红。”说明了花开放的时间持续很长,四季常开。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节令是一种命令
毕淑敏
①夏初,买菜。老人对我说,买我的吧。看他的菜摊,好似堆积着银粉色的乒乓球,西红柿摞成金字塔样。拿起一个,柿蒂部羽毛状的绿色,很坚硬地硌着我的手。我说,这么小啊,还青,远没有冬天时我吃的西红柿好呢。
②老人很明显地不悦了,说,冬天的西红柿算什么西红柿呢?分明是吃药啊。我很惊奇,说怎么是吃药呢?它们又大又红,灯笼一般美丽啊。老人说,那是温室里做出来的,先用炉火烤,再用药熏。让它们变得不合规矩的胖大,用保青剂或是保红剂,让它们比画的还要好看。人里面有汉奸,西红柿里头也有奸细。冬天的西红柿就是这种假货。
③我惭愧了。多年以来,被蔬菜中的骗局所蒙蔽。那吃什么菜好呢?我虚心讨教。老人的生意很清淡,乐得教诲我。口中吐钉一般说道——记着,永远吃正当节令的菜。萝卜下来就吃萝卜,白菜下来就吃白菜。节令节令,节气就是令啊!夏至那天,太阳一定最长。冬至那天,阳光一定最短。你能不信吗?不信不行。你是冬眠的狗熊,到了惊蛰,一定会醒来。你是一条长虫,冷了就得冻僵,会变得像拐棍一样不能弯曲。人不能心贪,你用了种种的计策,在冬天里,抢先吃了只有夏天才长的菜,夏天到了,怎么办呢?再吃冬天的菜吗?颠了个儿,你费尽心机,不还是整个瞎忙活吗?别心急,慢慢等着吧,一年四季的菜,你都能吃到。更不要说,只有野地里,被风吹绿的菜叶,太阳晒红的果子,才是最有味道的。
④我买了老人家的西红柿,慢慢地向家走。他的西红柿虽是露地长的,质量 还有推敲的必要。但他的话,浸着一种晚风的爽凉,久久伴着我。阳光斜射在网兜上,那略带柔软的银粉色,被勒割出精致的纹路,好像一副生长的印谱。
⑤人生也是有节气的啊!春天到了就做春天的事情,去播种。秋天就做秋天的事情,去收 获。夏天游水,冬天堆雪。快乐的时候欢笑,悲痛的时分洒泪。
⑥少年需率真。过于老成,好比是用了植物催熟剂,早早定形,抢先上市,或许能卖个好价钱,但植株不会高大,叶片不会密匝,从根本上说,该归入早夭的一列。老年太轻狂,好似理智的幼稚症,让人疑心脑幕的某一部分让岁月的虫蛀了,连缀不起精彩的长卷,包裹不住漫长的入生。
⑦世上有句话——您看起来比实际的岁数年轻,听的人把它当作一种恭维或是赞美,说的人把它当作万灵的廉价礼物。我总猜测这句话的背后,缩着上帝的一张笑脸。比实际的年龄年轻,就分明是好的,美 的,值得庆贺的吗?
⑧小的人希冀长大,老的人期望年轻。这种希望变更的子午线,究竟坐落在哪一扇生日的年轮?与其费尽心机地寻找秘诀,不如退而结网,锻造出心灵与年龄同步的舞蹈。
⑨老是走向死亡的阶梯,但年轻也是临终一跃前长长的助跑。五十步笑百步,不必有过多的惆怅或是优越。年轻年老都是生命的流程,不必厚此薄彼,显出对某道工序的青睐或是鄙弃,那是对造物的大不敬,是一种浅薄而愚蠢的势利。人们可以濡养肌体的青春,但不要忘记心灵的疲倦。
⑩死亡是生命最后的成长过程,有如银粉色的西红柿被摘下以后,在夕阳中渐渐地蔓延成浓烈的红色。此刻你只有相信,每一颗西红柿里都预设了一个机关,坚定不移地服从节气的指挥。
从第①段来看,老人买的西红柿有着怎样的特点?作者是怎样描绘出这些特点的?
第②自然段中,老人将冬天的西红柿比作“奸细”,意在揭示其什么特点?
作者在第⑦自然段中写道“我总猜测这句话的背后,缩着上帝的一张笑脸。”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以简练的语言表述你对本文的标题“节令是一种命令”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小题。
“公天悲剧”与“雾霾政治学”
李公明
“公地悲剧”是英国经济学家劳埃德最先提出的一个比喻,它描绘了中世纪英国的一个村庄,那里的“绿地”是公共财产,所有的村民都可以在上面放牧他们的牲畜。进入这块公地的自由是该村庄珍视的一种价值。只要每个人对公地的使用对其他所有人来说没有减少土地的效用,这种分享就会运作良好。假设村民们受利润动机的驱使,并且没有法律限制,那么,放牧者就有最大的动机尽可能地增加他们的牲畜。短期内,每增加一头牲口将会多产生一份个人收益,而其成本将由每一个人来负担。但是,从长远来看,过度放牧必然导致绿地被毁坏。人类生态学家加勒特•哈丁指出,“公地悲剧”的教训就是,由于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毁灭是注定的,所有的人都向毁灭奔去”。
今天我们面对的不是“公地悲剧”,而是“公天悲剧”,公共天空中的雾霾悲剧。但它不再是比喻,而是现实;与进入牧地相比,向天空排放更为方便,更不为人知。“所有的人都向毁灭奔去”,不是未来情景,而是眼前现实。更可怕的是,现在的“放牧者”所代表的并不是一个人的利益,而是以族群、民族、国家等名义,是一种公共利益与更大的公共利益的冲突。
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既与“发展”的愿望与权利有关,也有全球化时代的国际间经济与政治的复杂因素,同时更与不同国家的具体政治紧密相关。正因为这样,在学术上产生了比一般经济学、环境生态学更为贴近生态污染真相的重要学科:生态政治学。它站立在生态学和政治学的交叉点上,为了更真实地揭示隐藏在全球环境问题中的真相和真正具有关键性影响的挑战,把自己的触角伸向生态与政治这两块同样敏感与迷雾重重的地带。生态学研究的是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但是只有政治学才能更好地解释人类活动的动机以及权利行使的真相;把两者结合在一起的生态政治学的核心课题就是研究国家统治集团如何在各种利益博弈之间作出决定,研究国家机器和政治意识的强大力量如何渗透到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两难争议的所有方面。
从“生态政治学”这个特定的学科角度来看“公天悲剧”,雾霾中当然充满了政治的影子。作为平民百姓,尤其是处于真正的信息公开仍然有待争取的处境中,我们无法得知在环境治理的所有方面中,政治是如何发挥影响,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影响。但是,这种信息不对称本身已经构成“雾霾政治学”的第一条重要原理。曾经发生过有公民申请公开某类环境信息而被拒绝就是这条原理的事实脚注。“从科学证据的评估,到处理这些证据的政策处方,到处都有政治的影子。”由此来看,“雾霾政治学”的第二重要原理和最重要的警语是:雾霾中到处都有政治的影子。
那么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治理雾霾?似乎是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塞缪尔•P•海斯写了一本专门研究美国的政治结构、政治博弈与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的专著,书名就叫《1945年以来的环境政治史》。它应该成为“雾霾政治学”的基本教材,它可以提醒人们,与雾霾做斗争首先要与人性与政治中的阴暗面作斗争。
下列对“公地悲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地悲剧”是一个比喻,经济学家借此来表述一种社会经济现象。
B.“公地悲剧”中的“公地”,指的是人人可以享受的公共财产。
C.正是因为有“公地”的存在,才导致“公地悲剧”的发生。
D.使用“公地”时,只要人人遵守不损害他人使用公地的效用,“悲剧”就不会发生。

下列对“公天悲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天悲剧”中的公共财产指的是人们共同拥有的天空。
B.本文所表述的“公天悲剧”,主要指的是当前雾霾污染极为严重的现实。
C.“公天悲剧”揭示的是一种公共利益与更大的公共利益的冲突。
D.与“公地悲剧”不同,“公天悲剧”与人们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无关。

下列对“生态政治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政治学比一般经济学、环境生态学更更能揭示生态污染的真相。
B.生态政治学研究的内容是国家统治集团如何在各种利益博弈之间作出决定。
C.生态政治学试图揭示出环境污染中的“政治影子”,以利于更好地治理环境。
D.“雾霾政治学”是生态政治学在“治理雾霾”这一领域中的具体体现。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共9分)
1做任何工作,只要你用心去做,一定能把它做好,如果你不用心去做,那肯定做不好。
2工作不用心,往往导致我们就工作而工作、就做事而做事,呈现出一种机械、重复和被动应付的状态。在具体工作中,看不出问题,找不出原因,拿不出措施,有可能还会引发新的问题;在完成任务时,容易出现敷衍了事,执行不到位、贯彻不彻底的现象。而用心去工作,在工作时就会用巧力、想办法,创造性地干,具有主动积极的工作意识;在工作标准上追求的是完美而不是完成,在相关问题的思考和处理上,会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发现不足、找出原因、拿出办法,具有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所以说,不用心去工作,工作肯定做不好,甚至会出问题;用心去工作,工作就能做好。
3让我们看一个用心工作的故事。海尔公司的魏小娥去日本学习整体卫生间的生产技术,在学习中她注意到,日本人试模期废品率一般都在30%~60%,设备调试正常后,废品率为2%。魏小娥意识到,不是日本的技术员能力不行,而是思想上的桎梏使他们停滞于废品率的最低极限只能降到2%。而作为一个海尔人,魏小娥的标准是100%。她拼命地利用在日本的每一分每一秒刻苦学习,3周后,她带着先进的技术知识和赶超日本人的信念回到了海尔。半年后,日本模具专家宫川先生来海尔公司访问。他面对着一尘不染的生产现场、操作熟练的员工和100%合格的产品,惊呆了,反过来向“学徒”魏小娥请教相关的生产问题。“因为我们是用心去工作。”魏小娥简单的回答又让宫川先生大吃一惊。
4用心去工作,看似简单,其实不简单。原来,魏小娥从日本学习归国之后,便开始重点抓卫浴分厂的模具质量工作。魏小娥在实践中把2%放大成100%去用心研究。不管是一个黑点还是一根头发都不放过。用心去工作的魏小娥终于做到了产品合格率达到100%。在工作中,如果我们能够像魏小娥这样去用心,也一定能成为第二个“魏小娥”。
5用心工作首先体现在对工作有一个正确的看法和认识上,表现出对工作的关心、热心和诚心。有了这种明确的态度,就能够对工作有更多的思考,及时的发现问题,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的追求创意和唯美,以至于做到敢于超越。所以说,用心去工作不仅是一种【甲】,还是一种【乙】更是一种【丙】。我们做任何工作都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工作无论大小,都要用心把握、用心体会、用心去做,力求每项工作都做得很到位、很精彩。当用心去工作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自觉,我们的工作质量会实现大的提升,我们的事业会得到更好的发展。把工作做得很出色,其实只有一个秘诀,那就是在工作中:要用心一点,多用心一点,再用心一点,更用心一点。只要用心去做,我们都能把工作做到最好。
文章通过魏小娥的故事意在表明(不超过20个字)
简要分析这篇文章的论证过程。
根据文意将下面三个短语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
1工作方法2工作境界3工作态度
答:【甲】【乙】【丙】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小题。(共12分)
文段一
天坛的主体建筑是祈年殿,每年皇帝都在这里举行祭天仪式,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年殿呈圆形,直径32米,高38米,是三重檐亭式圆殿,宝顶鎏金,碧蓝琉璃瓦盖顶;殿内九龙藻井极其精致,富丽堂皇,光彩夺目,装饰工艺十分精美。大殿结构十分独特,不用大梁和长檩,檐顶以柱和枋桷承重,中央的四根立柱高19.2米,代表一年中的四季,外围两排各有12根柱子,分别代表十二月和十二时辰。大殿建于高6米的三层汉白玉石台上,既造成向上的动感,又使人感到端庄、稳重。
文段二
规模宏伟,富丽堂皇的天坛建于公元15世纪上半叶,位于北京天安门的东南,占地270万平方米,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上天和祈求丰收的场所,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
天坛从选位、规划、建筑的设计以及祭祀的礼仪和乐舞,无不依据中国古代《周易》阴阳、五行等学说,成功地把古人对“天”的认识、“天人关系”以及对上苍的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天坛又以大面积树林和丰富的植被创造了“天人协和”的生态环境,是研究古代生态环境的实物,极具科学价值,是皇家祭坛建筑群中杰出的范例。天坛在建筑设计和营造上集明、清建筑技术、艺术之大成,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天坛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把天坛这具有世界性突出价值的艺术杰作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将更有利于对它的保护,使其永久传世。
根据文段一的内容,写出祈年殿被后人称道的两个最突出的特点。
根据文段二的内容,写出天坛的价值以及认定这些价值的依据。
价值:
依据: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