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陷阱
郑成南
⑴那年,他随父亲去狩猎,不慎掉进陷阱。突如其来的一阵黑暗,使他无法适应。他拼命挣扎,拼命呼喊父亲,但是这一切都是徒劳的。他清楚,不久前,父亲出猎时,耳朵受了伤,一直没康复。他所有的呼喊,父亲可能真的听不到。
⑵可是,他居然看见井口边,父亲正在伸头探望。他喜出望外,挥动双手,大声地喊着:“爹,我在这儿!爹,我在这儿!”父亲还是没听见。也许是陷阱内的光线太暗,父亲看了一会儿,没发现他,就转身离开了。那一刻,他急得哭了。
⑶他沿着井壁走了一周,没发现任何能攀援的地方,要想离开陷阱,凭他的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他绝望地坐在地上,等待救援。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期待着父亲能早点再找到这里,并能发现他。
⑷井下昏暗潮湿,坐在井底,他感到了阵阵寒意。更糟糕的是,他感觉肚子前所未有地饥饿。父亲一时找不到他,可能回村里喊救兵了。他意识到,即使父亲能以最快的速度赶回来,也需要两天的时间,那么,他能坚持两天吗?而他现在唯一能做的,只有耐心地等待。
⑸周边非常安静,他知道,夜幕开始降临了。忽然,他听到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好像是井边的草丛在响,可能是危险动物向井边靠近了。他无法想象,即使是一只常见的獾子,跟他同时窝在一个陷阱内,后果也难以接受。更何况在森林里,危险的动物不计其数。
⑹他提起警觉,掏出那把猎刀,作好了随时跟动物拼命的准备。幸运的是那声音一会儿又消失了——动物可能转个方向离开了。他松了一口气,再次坐到地上。
⑺没多久,困意向他袭来,他闭上了眼睛。忽然那声音再次响起,他重新提高了警惕。他意识到,在井内比在任何地方都危险,他没有退路,他必须时刻保持清醒。但是坚持不了多久,他又松懈了,只有听到井口的声音,他才又振作起来。
⑻夜深了,他不再指望父亲能来救他。如果父亲真的不来,那么,他将永远被困在井内。对于他来说,等待或许才是最危险的。想到这里,他再次站起来,沿着井壁寻找出路。他发现,井壁其实都是些松软的泥土,他掏出猎刀,在井壁上挖出阶梯,挖一步,向上爬一步。他相信,只要他能坚持住,不久就可以爬出陷阱。
⑼他终于成功了!当他爬到井口时,黎明的霞光正照射过来,明亮而美丽。他几乎耗尽了所有力气,一屁股坐在草地上。
⑽突然,他一跃而起,好像踩上了毒蛇一般——他发现了父亲!父亲竟然就站在一棵大树后面,静静地看着他,身边的草丛凌乱不堪。那一刻,他几乎气晕了——父亲竟然一直守在井口,任由他在井内痛苦地挣扎。他没想到父亲竟然如此冷漠绝情。
⑾父亲满脸憔悴,看到他,显得非常兴奋,赶忙跑过来拥抱他。
⑿他一把将父亲推开,气急败坏地说:“我没有你这个见死不救的父亲!”
⒀父亲伸出的手僵住了,愣了愣,显得很愧疚。父亲说:“对不起。”
⒁他说,“你知道,我在井里多么期盼着你来救我;而你,竟然就一直守在井口看着我痛苦。”
⒂父亲说:“我知道你掉入陷阱,但是,我也知道,凭你的能力,能顺利爬出陷阱。因为井壁的土质很松软,只要有把猎刀就能顺利爬出来,而你身上就有一把猎刀。整个晚上,我守在井口,一步不敢离开,因为随时会有动物靠近陷阱。为了提醒你,我不得不用脚踩草丛,制造声音。幸运的是,昨天晚上一直没有任何动物出现。我知道,你习惯了等待救助,但是,更多的情况下,你等不到救援,你必须学会自救!这便是我挖这口陷阱的初衷。”
⒃他的双眼湿润了,他理解了父亲的苦心。他扑进父亲怀里,说:“爹,对不起!”父亲拥抱着他,开心地笑了。
⒄那年,他才十三岁,却一夜间成熟得像个老猎人。
(选自《父爱故事》,有删改)“他”掉进陷阱后,在什么情况下才采取自救措施?说明“他”在性格上存在什么弱点?
“他”从陷阱中成功自救后,在对待父亲的情感和态度上经历了哪两个阶段?
父亲看到儿子以后,“显得非常兴奋,赶忙跑过来拥抱他”,为什么?
请从前文找出两处与⒂段画线句子相照的伏笔。
本文以“父爱陷阱”为标题有什么含义?试分析文中父亲的人物形象。
(四)阅读《大地的语言》(阿来)(节选),完成19-23题。
⑴朋友来电话,招呼去河南。
⑵一次次刚刚离开一座城市就进入另一座城市。重复的其实都是同一种体验:在不断兴奋的过程中渐渐感到怅然若失。行车不到十分钟,就在我靠着车窗将要昏昏然睡去时,超乎我对想象的景观出现了。在我眼前出现了宽广得似乎漫无边际的田野。
⑶收获了一季小麦的大地上,玉米、无边无际的玉米在大地的宽广中拔节生长。绿油油的叶片在阳光下闪烁,在细雨中吮吸。这片大地在中国肯定是最早被耕种的土地,世界上肯定也少有这种先后被石头工具、青铜工具、铁制工具和今天燃烧着石油的机具都耕作过的土地。翻开一部中国史,中原大地兵连祸接,旱涝交替。但我的眼前确实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大地,这片土地还有那么深厚的肥力滋养这么茁壮的庄稼,生长人类的食粮。无边无际的绿色仍然充满生机,庄稼地之间,一排排的树木,标示出了道路、水渠,同时也遮掩了那些素朴的北方村庄。我喜欢这样的景象。这是让人心安的景象。
⑷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在一条飞速延展的高速公路两边,我的视野里始终都是这让人心安的景象。
⑸转上另外一条高速路,醒目的路牌标示着一些城市的名字。这些道路经过乡野,但目的是连接那些巨大的城市,或者干脆就是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资本与技术的循环系统其实片刻不能缺少从古至今那些最基本的物质的支撑。但在这样的原野上,至少在我的感觉中,那些城市显得遥远了。视野里掠到身后,以及扑面而来的,依然是农耕的连绵田野。
⑹我呵气成雾,在车窗上描画一个个汉字。
⑺这些象形的汉字在几千年前,就从这块土地上像庄稼一样生长出来。在我脑海中,它们不是今天在电脑字库里的模样,而是它们刚刚生长出来的时候的模样,刚刚被刻在甲骨之上的模样,刚刚被镌刻到青铜上的模样。
⑻这是一个个生动而又亲切的形象。
⑼土,最初的样子就是一棵苗破土而出,或者一棵树站立在地平线上。田,不仅仅是生长植物的土壤,还有纵横的阡陌、灌渠、道路。禾,一棵直立的植株上端以可爱的姿态斜倚着一个结了实的穗子。
⑽车窗模糊了,我继续在心里描摹从这片大地上生长出来的那些字:麦、黍、瓜、麻、菽。
⑾我看见了那些使这些字具有了生动形象的人。从井中汲水的人。操耒犁地的人。以臼舂谷的人。
⑿眼下的大地,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了,几百年前才来到中国大地上的玉米正在茁壮生长。那些健壮的植株上,顶端的雄蕊披拂着红缨,已然开放,轻风吹来,就摇落了花粉,纷纷扬扬地落入下方那些腋生的雌性花上。那些子房颤动着受孕,暗含着安安静静的喜悦,一天天膨胀,一天天饱满。待秋风起时,就会从田野走进农家小小的仓房。
⒀我们到达了淮阳——穿过了大片属于淮阳的田野。让人心安的田野,庄稼茁壮生长的田野。古老的,经历了七灾八难仍然在默默奉献的田野,还未被加工区、开发区、新城镇分割得七零八落的田野。
(选自《2009中国散文排行榜》有改动).结合语境,分析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这些象形的汉字在几千年前,就从这块土地上像庄稼一样生长出来。.从文中描写的内容看,作者视野中的土地有着怎样的景象?这种景象给作者以怎样的内心感受?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内涵丰富,表现力强。请从下面两句话中任选其一,仔细品析。
①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
②这些道路经过乡野,但目的是连接那些巨大的城市,或者干脆就是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
选第句,分析:.认真阅读选文最后一自然段,结合全文内容,说说这段话在文中有何作用。(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入手)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意蕴丰富,生动形象。联系文章第⑽小段,请你仿照下面的示例,再写出两个汉字并加以解说。
土,最初的样子就是一棵苗破土而出,或者一棵树站立在地平线上。
田,不仅仅是生长植物的土壤,还有纵横的阡陌、灌渠、道路。
禾,一棵直立的植株上端以可爱的姿态斜倚着一个结了实的穗子。
(三)阅读《绿》和《囚绿记》节选,完成14—18题。(共15分)
(甲)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朱自清,写于1924年)
(乙)①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②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漂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③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陆蠡,写于抗战爆发后的上海“孤岛”).下面对两段文字中有关“绿”的含义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甲文通过对梅雨潭水“绿”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
B.乙文借对常春藤之“绿”的赞美,表达了对生命、希望、快乐的追求。 |
C.甲乙两文都直接倾吐自己对绿的喜爱之情,都想从“绿”中汲取精神力量。 |
D.甲文与乙文不同的是,甲文通过写“绿”表现一种刚健美,而乙文表现的是忧郁美。 |
. 作者是如何通过想像来突出梅雨潭之绿的“奇异”之处的?(可直接用原文)
. 乙文中哪些地方可以读出作者对绿的喜爱?请简要概括。
.甲文和乙文在抒情手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请举例分析说明。
.茅盾以“简单的故事,精致的情节”来评价小说《百合花》,曾卓以“宁静而深远的意境”来评价诗歌《一个深夜的记忆》。请你也当一回小小评论家,选择甲文或乙文,也以“的”的句式写一句评语,并简要说明理由。
评语:
理由:
特别班的鼾声饶怀中
②这间教室只有一扇前门,靠南的墙上有两个窗户,但位置很高、开口很小,(A)外面的光线躲躲闪闪不愿意照射进来。教室里阴沉昏暗,即使大白天都要亮着灯。令学生心惊胆战的是教室里安装有“电子眼”,且是一种可以旋转的摄像头,同学们的一举一动都在它的监控之中。
③班主任姓庞,个头铁塔似的高大,身体水牛似的粗壮,肌肤墨碳一样的黝黑。自称三国猛将庞德之后。庞老师以前是学校的体育老师,学校教导处陈主任特意挑选出来委以重任。庞老师重任在肩,决定要给这些“另类”的学子来个一个“下马威”,给他们留下“泰山压顶”的威严形象。
④第一节课是班会课。庞老师特意安排在仓库前得一块空地上进行。现场上放着十几块砖头和一个笨重的石锤。庞老师让大家围成圈儿站着,看庞老师他表演“功夫”。庞老师摆出武林高手的架势,束胸、举臂、踢腿,尔后深呼吸一番之后,便开始手劈砖块。(B)只见他气运丹田,“咔嚓咔嚓”一块块结实硬朗的砖块在他手里一一掰开,就像掰开一块块压缩饼干一样轻松,这可是硬功夫,同学们看得眼睛都直了。接着庞老师又表演起石锤来。只见他扔起那个一百多斤重的石锤就像常人提个水壶。石锤在他手虎虎生风,锤影、人影几乎分不清了。同学们一个个表情愕然,脸色煞白。表演过后,庞老师随即宣布班纪班规:不准顶撞老师,不准打架,不准缺作业……。
⑤这之后的几天里,同学们果然规规矩矩。
⑥第五天里,出事了。
⑦是语文课。老师正在解释“鼾”字的含义和用法,教室里突然传出一阵阵的鼾声,老师觉得纳闷,没想到同学们却忽然哈哈大笑。笑过之后,接着又有几位同学趴在桌子上睡着了,并且也发出是鼾声。这时,教室里鼾声如雷,此起彼伏,同学们笑得更热闹了,简直像一锅沸腾的稀粥。语文老师气得嘴唇打颤,立马找到教导主任那儿“告状”。
⑧教导主任当即找到班主任庞老师。庞老师经调取监控录像查实,得知原来是吴天浩、胡贵、徐友三等同学在故意起哄。
⑨陈主任对庞老师说:“这回一定杀一儆百,对故意捣蛋的同学给予纪律处分。”没想到几个孩子一脸孤傲,相互逗趣说:“杀一儆百?哈哈,我们不是另类吗?好啊,我们正准备利用这个机会,尽情表演一番,好让班上打鼾的队伍不断扩大。”这些话被庞老师听见了,他暗暗沉下了脸。
⑩第二天上午,学校李校长来到了教室。李校长走上讲台向学生们深深地鞠了个躬,说:“同学们好!作为校长,我要向大家道歉,请大家原谅我在决策上犯下的错误。学校设立这个班的初衷是想让同学们通过严格的管理和教育,改掉一些坏习惯,迎头赶上同年级的其他同学。没想到这样做却伤害了你们的自尊心。经过这些日子的观察,发现同学们都是有个性、有潜力的,你们故意用鼾声抗议让我们警醒,你们不是另类,你们需要拥有和其他同学同等的学习环境。从今天起,学校决定撤销这个班,让你们回到原来的班级继续学习。我相信你们一定能改掉自身的坏习惯,成为可造之材。”
⑪台下掌声如雷,有的同学还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⑫庞老师走上讲台,声音竟然有些哽咽。“作为班主任,我不称职,我同样忽略了同学们的感受。但是有一点,老师的心都是善良的,都希望同学们能进步。今后,我不再是你们的班主任,但还是你们的好朋友!”
⑬庞老师刚说完,只见胡贵同学站起身来:“老师,错的是我们,我们不该撒野胡闹。对不住老师,也对不住父母。今后,我一定遵守纪律,用心学习。”胡贵说完,吴天浩也站了起来,接着站起来的还有徐友三……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1年第6期.“特别班”特别在何处?
.依据提示,完成对小说④段到⑬段故事情节的梳理
.结合庞老师的言行,说说庞老师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批注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它可以对文章的语言和内容等进行分析点评。试从文中
(A)(B)两处画线语句中任选一处作批注。
选处:.请谈谈小说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企业如人 重在其神
张 真
说起企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说,企业是社会的细胞;有说,企业是赚钱的机器。有说,企业是员工的“家园”;有说,企业是员工的“平台”。有说,企业是经济实体;有说,企业是小小社会。
依我之见,企业恰如人。
企业如人,其形相似:人有貌别,企有行别;人有性别,企有品别;人有高矮,企有大小;人有胖瘦,企有盈亏。
更重要的,企业如人,其神相近:人有高下,企有优劣;人有善恶,企有好坏。人的高下善恶,在荀子的笔下曾被描述为“四种人”,曰:“国宝”、“国器”、“国用”、“国妖”。这“四种人”,也恰如四种企业:
一是“口能言之,身能行之”的“国宝”式企业。这样的企业,言必信,行必果,始终把国家利益、消费者利益、员工利益放在至高、至上、至大的位置。企业凝聚力强:近悦远来;产品辐射力大:内外闻名;利税贡献力高:遥跑前列,是国民经济的“顶梁柱”。
二是“口不能言,身能行之”的“国器”式企业。这样的企业,干得比说得好,往往是潜心做事,低调做人,不求“报上有名,电台有声,网上有论,电视有影”,只求产品过得硬,企业日子好,员工幸福感强,能为社会多提供就业岗位,能为国家多提供财政收入,是国家经济的坚实基础。
三是“口能言之,身不能行”的“国用”式企业。这样的企业,上懂天文地理,下知鸡毛蒜皮,提供咨询、法律等服务,解人之困,帮人之难,助人之力,让人在困境中看到希望,在危难中得到帮助,从而开始新生活,创造新业绩,是国家与社会所不可或缺的。
四是“口言善,身行恶”的“国妖”式企业。这样的企业,往往挂的是羊头,卖的是狗肉;外表是“糖衣”,实际是“炮弹”。为了一己一企之利益,不惜牺牲大众消费者之利益,甚至不惜以身试法、谋财害人:把假品当真品、把毒品当营养品,诸如树胶变蜂胶、三聚氰胺毒奶粉等就是这类企业的“代表作”。
企业如人,人有思维。思维的动力在于人的本性中有一种“人往高处走”的“基因”。往高处走,就要依据规律,科学发展。科学,是一门学问。没有老实的态度,没有求真的欲望,只想投机取巧,只靠花言巧语,也许能得势于一时,但永远难得势于一生,更难得势于子子孙孙。
《汉书·司马迁传》中有句名言:“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企业如人,就要如人一样,生,要有一种精神:重文化、重品位、重境界;托,要有一种形体:重产品、重品牌、重名牌。毕竟,企业之“”需“”为基;企业之“”需“”而立。
——选自2011年 第四期《新湘评论》.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哪几个分论点?
.根据语境,在横线上选词填空。
备选词语:形神
企业之“”需“”为基;企业之“”需“”而立。.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试分析其论证作用。
.“没有老实的态度,没有求真的欲望,只想投机取巧,只靠花言巧语,也许能得势于一时,但永远难得势于一生,更难得势于子子孙孙。”中“难”能换为“不能”吗?为什么?
(二)人生的另一种财富
①我是在贫穷和耻辱中长大的。父亲是一位蹬三轮车的,他每天蹬车送我上学。这令我的同学羡慕不已,他们说你爸妈真疼你,天天雇车送你上学。同学的话提醒了我,如果他们知道送我上学的不是家里雇的,而是我的父亲,他们又该如何议论呢?我一下子被一种耻辱感击垮了。从此,我再也不让父亲送到校门口,在离校门口很远的地方就偷偷下了车。
②我的母亲四处打工,为我攒钱。她坚信,我能考上大学。从我上学开始,每次学校公布成绩的日子就成了我们约定的节日。那天我们会吃上一顿红烧肉,以示庆祝。在我的印象里,红烧肉是最好吃的东西。没想到大学里的一次红烧肉,却给我留下了难以抹去的耻辱记忆。
③到我上大学的时候,母亲被巨大的学费数额吓呆了,她拿出了全部的积蓄,也仅够我一个学期的费用。我只好向学校提出了特困助学申请。
④上学没几天,全班都知道了我是特困生,因为我被安排住在便宜而破旧的老楼里。与众不同的我成了他们着重注意的人。他们用好奇和怜悯的眼光看我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上学一年多,前后左右的惊异的目光,让我如万箭穿心。我经常找一个角落,狼吞虎咽地噎进去一个没有菜的馒头。我用读书来消解难熬的孤独。书是不挑人的,它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打开它的人们。但有一个奢侈的行为我却一直不肯放弃,就是每月一次和中学几个好朋友的网上聊天,它给了我孤独的生活以极大的安慰。有一次我在网吧遇上了一个同班同学,他当时惊诧极了。再有就是我在大学里过第一个生日时,我奢侈地买了一份红烧肉……
⑤后来就到了让我终生难忘的那个耻辱的日子。那是一次社团活动,大家讨论帮助特困学生的事。有同学当时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说,特困生应该得到我们的帮助,可我们班有的特困生还上网吧,吃红烧肉……我无地自容。我这才发现了贫穷不在于它本身,更大程度上是对人的精神折磨。我无法忍受这种被打入另类的感觉。
⑥当帮助变成了一种施舍,我宁愿不要。我在忍受现实还是退学之间犹豫了很久。我想起了父亲的后背,我想起了母亲在我接到的录取通知书时四处奔走相告的情景,我想起了当时自己的决心……我忽然感到,我无权选择放弃。贫穷本身不是罪过,因贫穷而放弃了自己生存的尊严,这才是罪过。
⑦第二天是写作课,老师的作业是感受你生活中的爱。许多同学充满激情地念起了自己的作文,他们感激父母为他们带来的幸福,为他们创造的条件……老师不做一声,直到最后,才失望地问:“还有没有同学要说?”我举起了手,讲了父亲的后背,冬天落在上面的雪和夏天流着的汗;我讲了母亲为我攒钱的情景。我讲了小时候吃苹果,父母把苹果细细地削掉了皮,一口一口地喂我吃,而削下的苹果皮,他们却谦让着,谁也不肯吃,最后,母亲又用它给我煮了苹果水。我说我很庆幸,贫穷只让我生活更艰难些,但它却不能剥夺我爱的权利,我感谢父母的爱。我为小时候对父亲的伤害而忏悔……
⑧教室里响起一片抽泣的声音。
⑨下课时老师对我说,我非常感谢你,你比我更清楚地告诉了大家,什么是爱的真谛和尊严的意义。
⑩从这时起,我走出了耻辱,我用一种正常而不是自卑的心态与同学们相处了。我不再为只有一个馒头的午饭而难为情了,我能坦然地穿着陈旧的衣服走在青春靓丽时尚流行的校园里。在那一个假期到来的时候,我给父母写了一封信……、阅读全文,回答“人生的另一种财富”是什么?(2分)
、请写出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句话,并谈谈理由。(2分)
句子:
理由:、文章第④段加点词“噎”用得好,好在哪里?(2分)
、阅读第④段,请简要回答“我”为什么要上网吧聊天?
、仔细阅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会在给父母的信中写些什么内容? (只写内容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