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和图2分别是禽流感病毒和酵母菌细胞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图1 图2
(1)禽流感病毒遗传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 ,酵母菌的遗传物质存在于
(填序号)。
(2)据图所示,禽流感病毒包膜表面的抗原分子是 ,神经氨酸酶是流感治疗药物的作用靶点之一,人类可以通过研制 来治疗禽流感。
(3)当一个宿主体内感染两种或两种以上禽流感病毒时,不同种病毒之间可以通过交换 ,进行遗传物质重组。
(4)禽流感病毒普遍对热敏感,65℃加热30分钟或煮沸(100℃)2分钟以上可灭活的原理是 。
(5)下图是用来研究温度对酵母菌酒精发酵的影响装置,实验过程中小液滴移动的方向是 ,图示装置中气泡是由酵母菌 (填生理活动名称)产生的。
调查统计和实验探究等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物科学研究之中。请回答相关问题:
(1)心血管病是全球人类因病死亡的“头号杀手”,下图表示调查得到的四个国家男性和女性每100000人中死于心血管病的比率。
①右图显示的死亡率的差异表现在、(至少说明两个方面)。
②如果说造成上述4国死亡率差异的原因与 酒精摄入量有关,请你尝试写出一种探究酒精摄入量与心血管病死亡率关系的假设。
(2)为了解人类某些遗传病的发病率和遗传方式,某实验小组对本校高二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
①调查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红绿色盲、白化病、并指、抗VD佝偻病等遗传病。
②我国人群中,红绿色盲中男性发病率为7%,女性发病率为0.5%,但实验小组的调查结果与上述数据相差较大,其原因是。某一家庭,父亲患红绿色盲,母亲正常,所生育的两个女儿中,一个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另一个表现正常。这个正常女儿的基因型是,如果她与一个其父患红绿色盲、其母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正常男子结婚,那么,他们生育患病子女的几率是。
2007年,陕西镇坪“华南虎”事件重新引起了人们对这种濒危生物的关注。华
南虎(又称中国虎)是我国特有的亚种,全球只剩下不到100只,在野外生存的华南虎可能只
有lO到30只。影响它们数量的首要原因是人虎冲突。一只虎至少需要15到30平方公里活
动空间。近代的人口迅速增长,导致华南虎的栖息地碎裂化、岛屿化,很难满足华南虎的生
存和繁殖的要求。第二个原因就是华南虎的很多食物是人类的经济动物,当人们的猎杀使这
些动物的种群密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华南虎已经很难生存。
(1)华南虎和东北虎均为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们属于一个物种的两个不同亚种。
从进化的角度看,其差异的实质是种群不同。
(2)上图是能量流经华南虎种群的示意图,其中A表示华南虎的摄入量。那么,B、D
依次表示华南虎的、。而要确保华南虎的能量需求,其生存领地的相关植物所固定的能量至少应达到B的倍。
(3)如何解释当栖息地碎裂化、岛屿化时,华南虎的生存和繁殖就变得异常困难:
、。
如图是某种病毒先后两次感染人体后,人体产生抗体、病毒增殖与发病程度之间的关系。分析回答:
(1)免疫学认为侵入人体内的病毒属于。
(2)表示抗体产生的曲线是。
(3)第二次感染时,抗体的产生量明显比初次感染 。
(4)在病毒感染中,往往先通过免疫的作用来阻止病毒通过血液循环扩散,再通过免疫的作用来予以彻底消灭。
(5)如果在初次感染之前一个月给人体注射过相应疫苗,会使其在感染后无明显症状出现,原因是人体内。
(6)机体合成的数百万种抗体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是由于抗体分子结构中的
不同。
植物在单侧光照射下弯向光源生长。这个现象被解释为“光线能够使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为什么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是因为向光侧的生长素在光的影响下被分解了,还是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了。
为此,有人做了下述实验:A、B、C、D四个完全相同的琼脂块按如图顺序放置在两个相同的胚芽鞘尖端下面,一个有单侧光照,一个无;一段时间后,取出琼脂块分别放置到四个相同的去掉尖端的胚芽鞘的切口的一侧,如图甲、乙、丙、丁。其它条件适宜,一段时间观察去掉尖端的胚芽鞘的弯曲程度。
(1)如果是因为向光侧的生长素在光的影响下被分解了,则胚芽鞘的弯曲程度为(用数学关系符号来连接甲、乙、丙、丁表示)。
(2)如果是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了,则胚芽鞘的弯曲程度为。(用数学关系符号来连接甲、乙、丙、丁表示)
(3)有学者用向日葵等做试验时,发现因单侧光弯曲的生物材料的向光侧和背光侧生长素浓度相同,而生长抑素却是向光侧多,对出现此现象提出一个可能的原因
。
(4)将空白琼脂和含EDTA的琼脂做成帽状,分别套在甲、乙两组玉米胚根的根冠外(示意图如下)。EDTA的作用是去除与其临接部位的Ca2+。
将胚根水平放置培养一定时间后,观察到甲组胚根向重力(下)生长,乙组胚根水平生长。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得出得实验论:。
(5)如果取一系列含浓度从0到10-2mol/l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置于去掉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若其弯曲程度用胚芽鞘与地面夹角表示,可以用坐标系中的曲线表示夹角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请在方框中画出。
如图为某种反射弧示意图,A、B、C、D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C为突触间隙。结合下述实验回答问题:
(1)电激(即用电刺激)1,结果5发生运动反应;电激5,结果5有反应而1无反应。用有关数字和箭头写出神经冲动在整个反射弧的传导方向。
(2)提供必要的实验用具,如电刺激设备、电位测量仪等,进行实验以,验证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可电激处,若5有反应,同时测量到相应的处的电位有变化,说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3)在正常情况下,我们认为神经冲动在一个完整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决定这一传递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4)下列实验结果中,能够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的是()
①药物放在A,刺激B,肌肉收缩 ②药物放在B,刺激A,肌肉收缩
③药物放在C,刺激B,肌肉不收缩 ④药物放在C,刺激A,肌肉收缩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5)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使被神经控制的肌肉 。
(6)当对C给予某种药物处理后,刺激B,发现5无反应,但检测到C中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最可能是由于该药物()
A.抑制了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 B.抑制了突触后膜的功能
C.与递质的化学结构完全相同 D.抑制了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