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
【乙】兴尽而返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①,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②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世说新语》)
【注释】①眠觉:睡觉醒来。②宿(xiǔ):一夜。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4分)
(1)人鸟声俱绝( ) (2)是日更定( )
(3)强饮三大白( ) (4)夜大雪 ( )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是日更定矣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B.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②且焉置土石 |
C.①及下船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
D.①人问其故②故外户而不闭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2)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译文: 甲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可以看出作者 的高洁情怀和 的生活态度。乙文则从语言和动作两方面刻画了王子猷 、 的性格。
文言文阅读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1)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2)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念无与为乐者(想念,思念) |
B. |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共同) |
C. |
与余舟一 芥(小草) |
D. |
余强饮三 大白而别(大酒杯)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或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相与步 于中庭 |
天将降大任 于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B.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
C.余强饮三大白 而别 |
溪深 而鱼肥(《醉翁亭记》) |
D.问 其姓氏,是金陵人 |
其门人甚众(《劳山道士》) |
(3)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甲文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
B. |
甲文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
C. |
乙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
D. |
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乙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雪景的迷人。 |
(4)把第I卷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古游记大多较简。通常开篇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甲乙两文也是如此,甲文强调"闲",乙文着重"痴",你是如何理解这"闲"与"痴"的?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言志①
《论语》
颜渊、季路侍②.子曰:“盍③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④,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⑤。”颜渊曰:“愿无伐⑥善,无施⑦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注释】①本文是《论语》一书中《公治长》篇的“颜渊”章,标题系编选者所知。②颜渊、季路:孔子的两个学生,季路即子路。侍:古代后辈陪从在尊长者之旁叫做侍。③盍:何不。④裘:轻暖的皮袄。⑤憾:遗憾。⑥伐:夸耀。⑦施:表白。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盍各言尔志(助词,无义)
B.衣轻裘(名词活用为动词,穿)
C.敝之而无憾(弄坏,使……破旧)
D.无施劳(功劳)
(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愿闻子之志
C.策之不以其道
D.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
(3)请将“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
(4)“言为心声”,本篇虽只写了孔子师徒三人的简短对话,却可由此窥见他们不同的心志。请结合文中内容简析其中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二)
①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选段)
(三)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出师表》选段)
(四)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曹刿论战》选段)
(1)下列对《渡荆门送别》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通过对旅途中所见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B.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C.颈联写景,从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表达诗人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D.尾联与首联遥相呼应,用拟人的手法,写故乡的水送我到楚地败不忍心分别的情义。
(2)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段(二)中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水流的速度之快。
B.在文段(三)第①段中诸葛亮分析了有利的客观因素与不利的主观因素,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
C.文段(三)中“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这句话强调依法办事。
D.文段(四)中曹刿对战争的看法,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3)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①仍怜故乡水 |
怜: |
|
②猛浪如奔 |
奔: |
|
③诚意开张圣听 |
开张: |
|
④小信未孚 |
孚: |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5)文段(二)中作者的感慨是什么?这感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6)文段(四)不详写战争的过程,而是侧重描写曹刿战前、战中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分)
文言文阅读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隔篁竹,闻水声 |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
B.如鸣佩环,心乐之 |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C.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
十年春,齐师伐我 |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
(2)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乃记之而去 |
孔子云:何陋之有 |
B.以其境过清 |
其真不知马也 |
C.全石以为底 |
皆以皆以美于徐公 |
D.怡然不动 |
屋舍俨然 |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第①段由远及近叙述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绘声绘行绘色,写出了小石潭水清、石奇、树绿的特点,展示了小石潭的美。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这句话,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写了水的清澈,侧面则写了鱼在水中嬉戏。
C.第③段描写了小石潭的岸势和源头,设喻贴切,突出了溪流的曲折有致,溪岸的峭拔多姿,以及溪源的神秘莫测。
D.本文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如第4段写小石潭“寂寥无人”“其境过清”,正是作者政治受挫遭贬谪后忧伤心情的自然流露。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①则不能励精②,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③,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注释】①淫慢:过度享乐与怠慢。②励精:奋发向上。③接世:接触社会。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以光先帝遗德 |
|
②不宜异同 |
|
③非宁静无以致远 |
|
④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译文:
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文:
(3)【甲】文中诸葛亮向后主提出的建议中最主要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4)结合【甲】【乙】两文,谈谈你对诸葛亮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