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陈情表(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馀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下列各组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慈父背                        曹刿请
西山                        不今人爱古人
蒙国恩                        闻之,欣然规往,未果,病终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然秦以区区之地
下列划线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刘夙婴疾病                   拔剑撞破之
险衅,夙遭闵凶             猥微贱,当侍东宫
臣不胜犬马怖惧情             臣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州司临门,急星火             零丁孤苦,至成立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密在这之前很少做官,显示了他无意以名誉节操来炫耀。
B.文章在述说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时,主要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同时也融入了作者强烈的感情,。
C.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铿锵有力,感情热切,具有说服力;运用“乌鸟私情”“结草”等故事来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D.作者在文字中多写孝道,但并没有把孝情一泻到底,而是用理性对感情加以节制,使它在不同的层次中,不同的前提下出现。

翻译句子。
(1)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2)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3 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傍偟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鲁句践已闻荆轲之刺秦王,私曰:“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甚矣吾不知人也!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为非人也!”
  太史公曰:世言荆轲,其称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马生角”也,太过。又言荆轲伤秦王,皆非也。始公孙季功﹑董生与夏无且游,具知其事,为余道之如是。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逃跑
B.坐称善,赐酒一:一起
C.家丈人召使前击筑丈人:年长的人,主人
D.客无不流涕而去者流涕:流着眼泪

下列各组句子中,孩子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于是遂诛高渐离
B.出装匣中筑与其善衣乃矐目,使击筑
C.终身不复近诸侯人世言荆轲,其称太子丹
D.彼庸知音,窃言是非高渐离以铅置筑中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统一天下后,到处追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门客都逃跑了,高渐离也更换了姓名,躲藏在宋子城里做工。
B.高渐离躲藏时间长了,感到做工很辛苦,想要离开,可又听到了主人厅堂上有宾客击打筑,心里犹豫又不忍心离开。
C.高渐离听到别人弹奏敲打筑,便忍不住评论别人演奏哪儿好哪儿不好,暴露了自己的身份,于是干脆不再躲藏了。
D.秦始皇珍惜高渐离有高超的弹奏筑的技艺,于是赦免了他的重罪,并让高渐离演奏,高渐离才有机会行刺秦皇。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
(2)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4)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17分)
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此时,赵
歇为王,陈余为将,张耳为相,皆走入钜鹿城
初,宋义所遇齐使者高陵君显在楚军,见楚王曰:“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居数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 楚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悦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
子冠军
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钜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且扫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使桓楚报命于怀王。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
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注释]
①钜鹿城,古县名,治所在现在河北平乡西南。②卿子冠军,卿子是当时对人的尊称。宋义是上将军,在诸将之上,所以称为卿子冠军。③承其敝,承,趁;敝,疲惫。④枝梧,抵抗。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胜则兵罢,通“疲”
B.故不如先秦、赵斗,使……相斗
C.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身,亲自
D.楚王令羽诛之阴,阴沉地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使人追宋义子,及齐,杀之
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C.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饮酒高会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D.怀王使项羽为上将军

请以剑舞,击沛公于坐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

A.“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充分地表现项羽及其军队的勇猛和超强的战斗力,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B.项羽认为,虽然若论坐于军帐,运筹决策,他比不上宋义;但是披坚甲执锐兵,勇战前线,宋义比不上他。于是作为次将的项羽心里不服宋义为上将军。
C.由于宋义不戮力救赵攻秦,拒谏饰非,饮酒高会,不体恤士卒,却去钻营私利,“久留不行”,所以项羽杀了他。
D.项羽军破釜沉舟,抱着必死决心,于是士气大增,无不一以当十,势如破竹地战胜了秦军和诸候的军队,最后诸侯军“无不膝行而前”的臣服。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⑵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
⑶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游京师,献书于平章②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乃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及为丞相椽,选授堂邑县尹。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首毁淫祠③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痰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元史·列传六十二·张养浩传》)
【注】①楮(chǔ)币:元代发行的一种纸币。②平章:元代官职,职权类似宰相。③淫祠:在正神(谷神、土神等)以外滥设的神祠,如供奉“狐仙”“蛇妖”等的祠堂。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师,献书于平章不忽木游:游学
B.因上章请行粟补官之令纳:上交
C.民持钞出籴,稍即不用昏:模糊不清
D.夜则闭户,张灯读窃:盗窃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张养浩“为官能为民着想”的一组是()
①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②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
③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
④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⑤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
⑥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

A.①③④ B.③⑤⑥ C.②④⑤ D.①②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养浩从小就讲道义,不忽木来看望他,他和家人恭敬地迎接;做县尹时,官舍不好也不计较;对做过盗贼的人和李虎这样的暴戾之人都能用宽容去感化他们。
B.张养浩把钱财看得很淡,做御史台时两袖清风;调任陕西时,把家里的所有东西都送给了乡里贫困的人;还常拿自己的钱赈济百姓。
C.张养浩往陕西赴任的途中,到华山祷雨,结果“一雨二日”,到官后又求雨,结果大雨如注。这些事虽带有迷信色彩,但可见他心里装着老百姓。
D.张养浩为官清廉,心系百姓,也赢得了老百姓的拥戴,他调离堂邑十年之后,当地群众仍为他竖碑颂德;他去世以后,百姓悲哀得如失去父母。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2)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⒄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逄孙、扬孙戍之,乃还。
下列句子划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夜(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而出
B.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筑土墙用的夹板)焉。
C.既东封郑,又欲(延伸,扩张)其西封(疆界)
D.晋(军队)函陵,秦军氾南

下列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是()
其无理于晋,且二于楚也。
②若舍郑为东道主
③越国以鄙远,君知难也。
④吴还也。
用亡郑以陪邻?
⑥若不阙秦,将取之?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⑤⑥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⑤⑥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⑤⑥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⑤⑥不同

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充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缒而出,(烛之武)见秦伯
B.若(秦国)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C.(晋国)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D.(晋国)既东封郑,(晋国)又欲肆其西封

烛之武从围郑对秦、晋的利害关系劝说秦穆公退兵,下列各句全都表明“阙秦以利晋”的一组是()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④邻之厚,君之薄也
⑤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⑥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⑦夫晋,何厌之有
⑧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A.①②④⑧ B.②③⑤⑦ C.③④⑧ D.④⑤⑥

翻译下列句子。(每句4分,共12分)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②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③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小题。
送徐无党南归序
欧阳修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
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而忽焉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
【注释】①东阳徐生:即徐无党,欧阳修的学生。
下列句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为圣贤者所以:……的原因
B.今之学者学者:读书人
C.稍稍见称于人稍稍:稍微
D.如水涌而山出山出:从山间涌出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鸟兽为物施于事
B.而为死又有能有不能也
C.虽死不朽能不朽存也
D.忽焉以死同归于泯灭

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用大量篇幅论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者之所以不朽,并将“修之于身”放在最高位置,“见之于言”放在第三,明显流露出了重道轻文的思想。
B.本文第三段认为立言“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于此可见,文章难工,传世尤其不易,这是自古以来文章之士的悲哀,作者借此警示徐无党,同时以自警。
C.文章通过比较法层层筛选,一步一步推出中心,首先则拿“施事”与“见言”比较,再拿“施事”、“见言”与“修身”比较,从而突出修身为首要之道。
D.本文题旨深刻,表达显露,愤语遍布全篇,愤愤之气溢于笔端,但是对学生徐无党却是爱深言切,循循善诱,谆谆教诲,充分体现了欧阳修的宗师风范。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此题不做,留到考后再做练习)温馨提示:翻译课内阅读A和B的句子,各一句。延伸阅读的翻译不做)
一归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已。
(2)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
(3)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