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城有南园、北园二处,菜花黄时,苦无酒家小饮。携盒而往,对花而饮,殊无意味。或议就近觅饮者,或议看花归饮者,终不如对花热饮为快……街头有鲍姓者,卖馄饨为业,以百钱雇其担,约以明日午后。鲍欣然允议。明日看花者至,余告以故,众咸叹服。饭后同往,并带席垫,至南园,择柳阴下团坐。先烹茗,饮毕,然后暖酒烹肴。是时风和日丽,遍地黄金,青衫红袖,越阡度陌,蝶蜂乱飞,令人不饮自醉。既而酒肴俱熟,坐地大嚼。担者颇不俗,拉与同饮。游人见之,莫不羡为奇想。杯盘狼藉,各已陶然,或坐或卧,或歌或啸。红日将颓余思粥担者即为买米煮之果腹而归。
(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红日将颓余思粥担者即为买米煮之果腹而归。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殊无意味(很,非常) | B.或议就近觅饮者(寻找) |
| C.择柳阴下团坐(围坐在一起) | D.各已陶然(熏陶) |
根据文中画线的句子,用现代汉语描绘你眼前所呈现的画面。
你从文中感受到了哪些生活情趣?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指出下面的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四支僵劲不能动()②同舍生皆被绮绣()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②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理解加点词的意思,并把正确意思的序号填在横线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A.虚假B.借C.假期)②余之勤且艰若此(A.像 B.你 C.如果)写出两个古代勤奋读书的成语:
文中是如何写自己对老师的虔诚之态的?请用自己的话归纳。(抄原文不给分)
(16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闲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如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陆游筑书巢》)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①有仙则名( )②斯是陋室()
③无案牍之劳形( )④未尝不与书俱()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
②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请结合【甲】段文字,说一说“陋室”的特点。
刘禹锡称他的屋子为“陋室”,陆游称他的书屋为“巢”,从中你读到了什么?
越人溺鼠
鼠好夜窃粟,有人置粟于盎①,恣鼠啮不顾。鼠呼群类入焉,必饱食而反。越人乃易粟以水,浮糠覆水上,而鼠不知也。逮夜,复呼群次第入,咸溺死。
注释:盎(àng):腹大口小的盆子。解释下列划线词的含义。
恣鼠啮不顾逮夜,复呼群次第入,咸溺死。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越人乃易粟以水,浮糠覆水上。 你从越人的做法中获得了什么道理?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2分)()
A略无阙处 (通“缺”) 重岩叠嶂(直立像屏障的山)
B亭午夜分 (正午) 夏水襄陵 (上,满上)
C沿溯阻绝 (顺流而下) 或王命急宣(或者)
D虽乘奔御风(即使) 不以疾也(快,迅速)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描写水势盛大,又用“,”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用原文的语句填空,每一横线上仅四个字)
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人虎
莆田壶山下有路通海,贩鬻①者由之。至正丁未②春,民衣虎皮,锻利铁为爪牙,习其奋跃之态,绝类。乃出伏灌莽中,使侦者缘木而视,有负囊至者则啸以为信。虎跃出,扼其吭③杀之。或裂其肉,如噬啮状;裂其囊,取物之尤者,余则封如故,示人弗疑。人竞传壶山下有虎,不食人,唯吮其血,且神之。
已而,民偶出,其妇守岩穴。妇闻木上啸声急,意必有重货,乃蒙虎皮而搏之。妇人质脆弱,贩者得与抗。妇惧,逸去。贩者微见其蹠④,人也。归而谋诸邻,噪⑤而逐之。抵穴,获金帛无数。民竟逃去。
注释:①鬻(yù):卖② 至正丁未:即公元1367年③吭(hāng):咽喉
④蹠(zhí):脚掌⑤ 噪(zào):许多人大声呼喊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使侦者缘木而视(2)有负囊至者则啸以为信
(3)绝类(4)且神之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习其奋跃之态
| A.何陋之有 | B.无丝竹之乱耳 |
| C.扼其吭杀之 | D.虽有千里之能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民衣虎皮,锻利铁为爪牙,习其奋跃之态。这是一则寓言故事,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