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逃离
门口有一棵树,矮矮的,向着横斜里舒展着几根粗粗细细、长长短短的树枝,枝上随意点缀着些浓淡不一的绿。每每傍晚时分,我从那里走过,看它在夕阳里静静站立,就像站在油画里一般,说不出的拙朴和奇异。天边的云霞,有时绚丽,有时深沉,仿佛是多变的背景音乐,让它不变的姿态有了韵律,日日为我诠释着风格迥异的美。
有一天,我终于为它而驻足,在暮色里出神。
学生时代的我们,没有丰富的生活,书本就是我们的天,不能沉醉,却别无选择,按照程式完成了一次次幼、小、中学生的角色转换,终于可以逃离书卷校园。狂喜远不足以形容心情,纵然有着同吃同住的上铺姐妹,但各奔东西的伤感,怎么也挡不住我们匆匆离去的脚步。踏入绮丽的大千世界,看到生活正热情地招手,逃离的快感如山高如水长。
快乐只是一层薄薄的面纱,没有来得及细细品味,就被一阵流浪的风吹远了。
琐碎的日子流水无痕,夹杂着落叶缤纷。遥想生活的时候,它是美的形态,投身其中,才感觉锋芒般锐利。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他的小说《玩笑》中说:“受到乌托邦声音的诱惑,他们拼命挤进天堂的大门,但当大门在身后砰然关上时,他们发现自己是在地狱里。生活有时就是这样的黑色幽默,让渺小的人们难堪无助。”
只有逃离。逃离成了我们的本能选择,某个地方,某个人,某项工作,某种羁绊,只要感觉不再需要不再快乐,我们就变得脚步匆匆,张望起别处的生活,仿佛那里到处闪耀着快乐、自由、幸福、梦想的诱惑之花。可是当我们怀着某种虚幻的愿望,极力想在生活的秋千上,荡到生活的最高处,最终回到的,却还是它原来的位置。
生活在我们逃亡的背影里开怀大笑。我们早已成了生活的一分子,无处可逃。
开始喜欢旅行,希望别处的风景时时宜人,以为陌生和距离会滤去尘沙,呈现哪怕不真实的美丽。在千山万水中惊鸿一瞥,在浮光掠影中雁过无痕,却只是偶尔惊艳,少有惊心动魄,兴味盎然而去,带着些许失落归来,风景地从来热热闹闹,只是没有我们逗留的理由。
心寂寞,世界所以寂寞。花开遍地,有人看到的依旧是满眼寂寥落寞。
想起最心爱的诗歌之一——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羡煞了诗人有那样的勇气,逃出芜杂的尘世,和明月为伴,和清风为友,自由地引吭高歌,仿若遗世人独立,静美之极。可在那幅想象的图画里,我常常咀嚼出百般的孤独,在空旷的世外山谷里无处遁形,竟让我有些不寒而栗。纵有推窗邀月的情怀,没有把酒临风的洒脱,纵然逃到天涯海角,都是牢笼藩篱。可以逃离现实的喧嚣,终逃不过现代人那漫无边际的寂寞命运。
生活的网无处不在。
看着眼前这棵奇异的树。我明白,无需逃离。被刺痛着,也要承受。琐碎和锐利只是生活的假象。犹如玫瑰的刺,扎手之后是芬芳娇艳。
与其逃离,不如归来。
逃离是一种懦弱,沉醉却是我们最好的归宿。就像这棵树,独自站立,也可演绎风情万种。醉了路人。
生活不在别处,他躲藏在我们的心里,微笑着等待我们转过身来。
仔细阅读并分析理解文章,完成填空。
“遥想生活的时候,它是美的形态,投身其中,才感觉锋芒般锐利。”中“锋芒般锐利”指在逃离生活过程中        的感受。
根据文意,回答问题。
(1)“生活在我们逃亡的背影里开怀大笑。”句子含义:
                                                                            
(2)文中写到的树,我为什么会为它驻足,在暮色里出神?
它使我明白了:                                                                          
判断下面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文章引用王维的诗《竹里馆》,意在说明只有勇敢、洒脱、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真正逃离生活,求得内心静美。
B.“犹如玫瑰的刺,扎手之后是芬芳娇艳”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正视生活,承受生活的艰难困苦,沉醉于生活,才能使生活变得丰美。
C.作者规劝道:“与其逃离,不如归来。”这“归来”是指经过生活的磨砺,最终回到生活的原来位置。
D.作者认为,生活的寂寞源于内心的寂寞,只有沉醉生活,才不会感到生活的寂寞。

文章写对生活的态度,而头尾都写到一棵树的风姿,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具有怎样的作用?
答:                                                                
                                                                    
仿照下列句子的形式,另写一个句子。
例句:天边的云霞,有时绚丽,有时深沉,仿佛是多变的背景音乐,让它不变的姿态有了韵律,日日为我诠释着风格迥异的美。
仿句: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相对于无可选择的校园生活,绮丽的大千世界是美丽无比的,因而逃离的快感使同吃同住的姐妹分离也不感到伤感。
B.总感觉别人的生活自由、快乐、充满着诱惑,因而自己总是脚步匆匆,一次次地逃离。
C.总希望别的地方有宜人的风景,可是因为自己不能投身其中,因而处处失望。
D.快乐和寂寞是缘自内心的,同样的境界,有的人可以高歌其中,有的却感到不寒而栗。

E.生活中充满了假象,就象琐碎和锐利,只有深入生活,面对现实才能享受到生活的娇艳和芬芳。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它以难遮掩的光芒

使生命呼吸

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

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

当它来时,我听见

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

群众在旷场上高声说话

城市从远方

用电力与钢铁召唤它

诗中的“它”指的是  ,本诗蕴涵着诗人艾青对  的向往和追求。

阅读陈鲁民的《人生总得爆发一回》,完成1~5题。

①人这一辈子,如果一直平平淡淡,按部就班,风平浪静,无惊无险,那真的遗憾、乏味。无论如何,总得“爆发”上一回两回,即所谓“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以一展平生所学,建奇功,立绝学,创精品,一举成名天下闻。

②“爆发”,就是一个人在特殊时期,在极短的时间里,迸发出极大的能量,达到自己人生的高峰,作出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创作出一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就像油田里的井喷一样。

③老子一辈子默默无闻,50岁那年连个小芝麻官也丢了,就骑着青牛离开家乡西行,到秦国去讲学。过函谷关时,被关令尹喜给截住了,要他留点东西再走,于是就有了函谷关前那一次大“爆发”,留下了伟大著作《道德经》.老子的“爆发”,用了两天时间。

④法国天才数字加伽罗瓦,21岁就死于非命,在临死前一夜,他有了一次总“爆发”。他知道第二天必死无疑,就一夜无眠,把自己生平的数学研究心得扼要地写出,并附以论文手稿。特别是他在天亮之前那最后几个小时写出的东西,为一个折磨了数家们几个世纪的问题找到了真正的答案,并且开创了数学的一片新天地。伽罗瓦的“爆发”,用了一夜光阴。

⑤《黄河大合唱》是诗人光未然和音乐家冼星海共同“爆发”的结果。1936年暮春,光未然躺在延安的医院里,五天写出了全部歌词,接着,冼星海在小窑洞里谱曲,花了六天的时间,中华民族音乐史上的不朽杰作就这样问世了。这既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他们自己一生创作的高峰。这短短几天的工作价值,超过了他们一生的贡献。

⑥芸芸众生,名人和常人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平时看着大家似乎都一样,关键是名人一生总有那么一两次成功的“爆发”,突然地一鸣惊人,突然地鹤立鸡群,突然地与众不同,“突然一峰插南斗”。

⑦当然,“爆发”看似只有几天甚至更短时间,其实,可能是一个人数十年努力积累的结果,甚至可能是一生不懈奋斗的一个总结,所谓得之在瞬间,积之在平时。也就是说,“爆发”固然需要灵感,需要激情,需要过人的智慧,需要能把握机遇的机敏,但更需要数十年如一日扎扎实实地工作,认认真真地积累,苦心孤诣地研究。这样,一旦遇到天时、地利、人和的机会,便能“该出手时就出手”,实现自己人生的重要“爆发”,攀登上自己人生的最高境界,拿出自己最光辉的作品,昂然跻身于成功者的行列。

(1)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①(他)把自己生平的数学研究心得扼要地写出,并附以论文手稿。

扼要:  

②突然地一鸣惊人,突然地鹤立鸡群,突然地与众不同,“突然一峰插南斗”。

鹤立鸡群:  

(2)本文表达的观点是什么?(2分)

(3)本文在论证观点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语方法?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其作用。(3分)

(4)作者说“芸芸众生,名人和常人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名人一生总有那么一两次成功的‘爆发’”。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出名人成功地“爆发”与哪些因素有关。(3分)

(5)根据你所了解的名人事迹,另外举一则“爆发”的例子。(2分)

阅读张云广的《高原鼠兔不任性》,完成1﹣5题。

①生活在青藏高原的高原鼠兔,外形如兔,习性如鼠,尾巴退化,擅长鸣叫,又名鸣声鼠,藏语称其"阿不扎"。高原鼠兔是一种终生吃草的"素食主义者",垂穗披碱草等禾木科植物以及蓝花棘豆等豆科草本植物是其喜爱的美食。

②刚刚出生的小鼠兔一降世,就在吮吸母鼠兔的乳汁之外加餐一些鲜嫩苜蓿了。待到第十六天,美味的"青草蛋糕"已经成了它的菜单主食。出生一个月后,小鼠兔开始了自己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觅食之路。

③草地平阔,藏身处少,作为食物链中的初级消费者,鼠兔面临着重重的威胁。鼠兔的天敌有香鼬、藏狐、野狼、棕熊等陆地凶兽,有苍鹰、猎隼、猫头鹰、草原雕等空中猛禽,是在食物短缺的冬季,这些天敌会表现得异常凶悍难缠。为此,高原鼠兔除了采用直立吃食的方式以便随时逃跑外,在觅食顺序上也颇有一番极具现实可行性的安排。

④为了减少遭遇袭击的危险,高原鼠兔在选择栖居之地时会优先考虑放牧的草场,而不是草长叶高、植物丰茂的地带。前者视野开阔,有利于观察敌情;后者虽然食物丰美但由于视线被遮挡而无法有效扫描发动偷袭的猎手。

⑤为了降低葬身敌腹的可能,除怀孕的雌鼠兔需要较多的食物而在一些时候不得不到离洞穴较远的地方觅食外, 鼠兔一般都优先选择家附近的青草,以核心洞穴为圆心其活动半径仅为二十米左右,特别是一些年幼的鼠兔觅食半径要更小一些。为了缩短外出觅食的时间,高原鼠兔一般会把活动半径内密度较大的那一种草作为食物,即使有更加美味的草在不远处也常常"不理不睬",这样无疑大大提升了觅食效率。

为了避免暴露自己的窘况,高原鼠兔宁愿去一些草量较少、草质较差但有安全保障的地方去觅食,即使肚子无法填饱也不轻易到那些危险指数颇高的水草肥美之处饱餐一顿。

⑦尤其是在冬季到来前储备食物的初期阶段,高原鼠兔对食物的选择表现出更加明显的顺序性。高原鼠兔首先会咬断直立型青草,这些草不仅方便收割和运输、单位时间内收获量大,而且在这些高度适中的草里开展"工作"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在此期间,只有当活动范围内直立型的草数量不足时,高原鼠兔才会选择较为低矮的青草。这些带入洞穴的草大部分会被食用,也有一小部分被用作暖身的"草垫"来抵御酷寒。

⑧在群敌环伺、危机四伏的环境中生存之不易让人慨叹,而高原鼠兔在如此严酷环境中理性面对、严谨作答的觅食"排序题"更是让人折服。生命诚可贵,安全价最高,为了留住可贵的生命,为了确保"高价"的安全,高原鼠兔不任性。

(有删改)

(1)在本文第③段的空缺处应填上的词语是   (2分)

A.不但既尤其B.不仅既而且

C.不仅还尤其D.不但还而且

(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采用的主要说明顺序是   。(3分)

(3)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4)第⑤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中的"仅"字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5)在觅食上,高原鼠兔"不任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3分)

阅读张保振的《交友之道》,回答问题

交友之道

①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说明朋友的重要。《诗•小雅》言:“虽有兄弟,不如友生”,说明朋友的至要。《孟子•滕文公上》载:“出入相友”,说明朋友的必要。朋友的重要、至要、必要,在古人看来,是“友也者,友其德也”的。所以,与朋友交,就要只取其长,不计其短。也就是说,交友要有选择,看重并学习朋友的优良品德。

②那么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又该怎样交友呢?

③交友之道首先是择友。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成为朋友的。对朋友,古人们看得很重,认为是“五伦之一”,是“平居可与共道德,缓急可与共患难。”并认为,“友则两相关切。若酒肉饮博,相与往还,此党也,非友也。”(蒲松龄语)所以,择友,就要或道同相助,或品德相亲,或学问相成,或气节相感,或然诺相信,或才技相合,或诗文相尚等,要两相共赢,昭昭可鉴。毕竟,择友只有志趣相投,互为“人镜”,补充提高,才能获取增加一倍的智慧,放大一倍的力量,才能如同读一本圣贤经传,或一篇名人诗篇,使身心得到滋补,境界得以升华。而这,是从一般人那里难以得到的。

④交友之道关键是取友。世间尽管有“一见如旧识,一言知道心”的交友取友之道,但取友毕竟是取优,故不可等闲视之、草率取之。自古至今,为人称颂的取友之道,“慢热型”的居多。这种慢热型,往往是先淡后浓,先疏后亲,先远后近。初次见面,就亲热得不得了,未必是真友、至友,很可能是遇上了“见面熟”。这种“见面熟”式的朋友,当你遇到挫折,甚至将要掉进深渊时,他的双手未必来拉住你;当你一帆风顺, 。取友,就是要智可以砥砺,行可以辅弼,有了错误可以指正。司马迁在《史记•汲郑列传》中说:“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这“六个一”,全在人生的关节点,道出了取友的最佳点。所以,对贫贱之交、生死之交,不仅终生不可忘,而且要始终一契之。

⑤交友之道重点是结友。结友要结真友。无疑,在生活中,友有面友、真友之分。面友者,友而不心也。真友者,生无请言,死无托辞也。交友就要交真友。真友是需要风浪的考验、时间的检验的。人的一生不可能年年顺意,事事行时。在遇到人生的逆境、背时,才能对面友或真友看得清,分得明。这方面的教训很多。如战国中期有一对同习兵法、一师之徒的同窗朋友孙膑与庞涓,由于孙膑的才能略高一点而招致庞涓嫉恨在心,以至利用自己先到魏国并深得魏王重用的机会,密招孙膑入魏,口言善,说是要向魏王力荐;身行恶,实则借刀杀人,对孙膑施以,“断其两足而之”,使孙膑成为一个“刑余之人”而不能进入仕途。这就警示人们,饮酒要饮醇,结交要结真。否则,不仅自己会吃尽苦头,而且连残至死都不知啥个原因。

⑥交友要交优。只有多看朋友的长处,把朋友的长处吸收为自己的长处,从而让朋友的优点、优势也能体现在自己身上,才能在人生路上肩并肩手挽手,共谱新篇章。

【注】①膑刑:古代剔除膝盖骨的酷刑。

(1)阅读全文,指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文章开头用俗语和古籍中的语录有何作用?

(3)文章第二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4)指出第三段和第五段中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①对朋友,古人们看得很重,认为是“五伦之一”,是“平居可与共道德,缓急可与共患难。”并认为,“友则两相关切。若酒肉饮博,相与往还,此党也,非友也。”(蒲松龄语)

论证方法:

作用:

②如战国中期有一对同习兵法、一师之徒的同窗朋友孙膑与庞涓,由于孙膑的才能略高一点而招致庞涓嫉恨在心,以至利用自己先到魏国并深得魏王重用的机会,密招孙膑入魏,口言善,说是要向魏王力荐;身行恶,实则借刀杀人,对孙膑施以膑刑,“断其两足而黥之”,使孙膑成为一个“刑余之人”而不能进入仕途。

论证方法:

作用:

(5)阅读第四段,仿照画线句子,在“当你一帆风顺”之后再续写一个句子,是上下文语义连贯。

仿照:当你遇到挫折,甚至将要掉进深渊时,他的双手未必来拉住你;

续写:当你一帆风顺,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回答问题。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

⑥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⑦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1)阅读第一段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②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2)为什么“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侯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不能删去?

(3)结合第④段的内容,说说“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一句中的!“这里”具体指的是什么?

(4)结合第③④段的内容,指出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①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②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5)阅读第⑥段,请具体说说本段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