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要微词,不要危机;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据此回答题。2012年是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20周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邓小平当年荡气回肠、振聋发聩的声音,对当前的改革开放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这主要是因为
A.改革不断地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
B.改革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
C.改革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
D.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
进行政府机构改革,是因为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
C.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
D.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改革开放以前,人们理解的公平、正义往往是一种平均主义。现在,人们理解社会公平、正义时有两个基本的价值取向,一个是让全体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另一个是为每个社会成员自由充分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和平等的机会。这表明( )
①价值观具有时代性、历史性 ②认识发展具有无限性
③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导向不同
④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人的认识能力从无到有的发生,其现实基础是
A.物质 | B.客体 | C.主体 | D.劳动 |
“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这说明
A.生理素质本身就是才能 | B.人的认识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
C.实践是认识的归宿 | D.求知欲是推动认识能力发展的根本动力 |
认识有待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发展到理性阶段。这是认识论的
A.唯物论 | B.辩证法 | C.可知论 | D.无限论 |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
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由实践到认识 | 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
C.由认识到实践 | D.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