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 (2)四时之景不同(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请说说本文“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的“乐”与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乐”的相同点,以及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
阅读《肃王与沈元用》①,回答小题。(17分)
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②,馆于燕山愍忠寺。暇日无聊,同行寺中,偶有一唐人碑,辞甚偶俪③,凡三千余言。元用素强记,即朗诵一再;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元用归馆,欲矜④其敏,取纸追书之,不能记者阙之,凡阙十四字。书毕,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又改元用谬误四五处,置笔他语⑤,略无矜色。元用骇服⑥。
【注】①选自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肃王:北宋末年宋徽宗第五个儿子。沈元用:宋朝大臣。②虏:指北方的金国。③偶俪:对仗工整。④矜:夸耀。⑤他语:说别的事情。⑥骇服:吃惊佩服。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分)
(1) 元用素强记() (2) 辞甚偶俪()
(3) 欲矜其敏() (4) 略无矜色()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2分)
(1) 元用素强记 (2) 不 能 记 者 阙 之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取纸追书之
A.至之市 | B.观之正浓 |
C.是吾剑之所从坠 | D.心之所向 |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说肃王哪些方面让沈元用“骇服”。(4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节选自钟惺《浣花溪记》)
【注】]①玦(jué):环形有缺口的佩玉。②琅玕(láng gān ):像珠子的美石。③潆回:水流回旋。④委:聚集。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
(1)其岸势犬牙差互
(2)然必至草堂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潭中鱼可百许头()(2)乃记之而去()
(3)皆浣花溪委也()(4)西折纤秀长曲()翻译下列句子。
(1)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2)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甲、乙两文在修辞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例说明。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世信虚妄之书,以为载于竹帛上者,皆贤圣所传,无不然之事,故信而是之,讽而读之。
传书言:曾子之孝,与母同气。出薪于野,有客至而欲去。曾母曰:“愿留,参且到。”即以右手扼其左臂。曾子左臂立痛,即驰至,问母:“臂何故痛?”母曰:“今者客来欲去,吾臂以呼汝耳。”盖以至孝,与父母同气,体有疾病,精神辄感。曰:此虚言也。夫孝悌之至,通于神明,乃谓德化至天地。俗人缘此而说。如曾母臂痛,曾子臂亦痛,曾母病,曾子亦病乎?曾母死,曾子辄死乎?
传书称:魏公子之德,仁惠下士,兼及鸟兽。方与客饮,有鹯击鸠。鸠走,巡于公子案下。鹯追击,杀于公子之前。公子耻之,即使人多设罗,得鹯数十枚,让以击鸠之罪。击鸠之鹯,低头不敢仰视。曰:此虚言也。夫鹯,物也,情心不同,音语不通。圣人不能使鸟兽为义理之行,公子何人,能使鹯低头自责?
注释:鹯(zhān):古书中的一种猛禽,似鹰。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故信而是之(这样) | B.俗人缘此而说(因为) |
C.愿留,参且到(希望) | D.让以击鸠之罪(责备)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两项是()
A.无不然之事谓为信然 |
B.巡于公子案下其一犬坐于前 |
C.盖以至孝以其境过清 |
D.圣人不能使鸟兽为义理之行贤能为之用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出薪于野,有客至而欲去。
公子耻之,即使人多设罗,得鹯数十枚。“虚言”之“虚”具体表现在哪里?作者借“虚言”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请根据文意简
要回答。
甲文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文钟会汗不敢出
钟毓、钟会少有令①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注释: ①令:美好的用/为下面的句子划分停顿节奏,停顿两处。(2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4分)
①公欣然曰②差可拟
③少有令誉④魏文帝闻之下列各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中“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与乙文中“魏文帝闻之”中的“之”的意思不一样。 |
B.乙文中“卿面何以汗”和“汗出如浆”中的“汗”字意思和用法一样。 |
C.甲文第一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话语虽短,却涵盖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
D.乙文第一句“钟毓、钟会少有令誉”交代了魏文帝想召见他们的原因。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未若柳絮因风起。
(2)语其父繇曰:“可令二子来。”甲乙两文都选自《世说新语﹒言语门》,本门所记的是在各种语言环境中,为了各种目的而说的佳句名言,多是一两句话,却说得很得体、巧妙。从甲文作者“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一补充交代中看出的言语更巧妙。乙文的言语显得更加聪明、机警。(2分)
〈甲〉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选自周密《观潮》)
〈乙〉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走避塘下。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选自张岱《白洋潮》)
【注释】①擘(bù)翼:张开翅膀。解释画线的词语的意思
(1)方其远出海门(2)走避塘下(3)大声如雷霆下列家横线词语的额意思相近的一组是()
A 浙江之潮渔人甚异之 B天下之伟观也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C 直奔塘上乘奔御风 D势欲拍岸而上解衣欲睡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②坐半日,始颜定〈甲〉文中“□□□□”的比喻和〈乙〉文中“百万雪狮”、“半空雪舞”都从形态上描绘了大潮奔涌的气势,表达了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