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乙)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2分)

A.真不知马也 B.简桃核修狭者为以手拂
C.为字共三十奇字素无备者 D.人五其印予群从所得

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3分)
(1)桃核修狭者:                    
(2)                      用之
(3)用讫再令药熔:                     
甲文中有一个表示评价和赞美的句子,写出并翻译。(3分)
(甲)文:                                                                   
译文:                                                                      
乙文介绍活板的排版先后有五个步骤,它们的正确顺序是怎样的?请将它们的字母按顺序写在横线上。(2分 )
A 以火熔药 B 用药物蒙盖铁板 C 按平版面 D 设置铁板E 排列字印
                  
甲文中提到的微雕属于民间技艺。除此之外,你喜欢的民间技艺还有哪些?写出一种并说明喜欢的理由。(3分)
乙文为了说明活字印刷“活”的特征,运用了恰当的说明方法,主要用了
                      等说明方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文言文阅读【本题满分13分】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余适稷下,地大震。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复起;墙倾屋塌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鸭鸣犬吠满城中。逾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失冠徒跣,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适稷下客:客居,作客
B.地大震会:恰逢,遇上
C.相失色顾:回头看,这里泛指“看”
D.广亩数:屡次,多次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解如土石何
B.仆复起登轼望之
C.墙倾屋塌声吾妻美我者
D.坐地上身率益州之众出

下列各句中,与“此真非常之奇变也”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B.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C.虽杀臣,不能绝也(《公输》)
D.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康熙七年地震时,“我”正和表兄李笃之喝酒,当时已是晚上。
B.人们听到如雷的声音,从东南来向西北去,知道是地震了,马上跑出房屋。
C.这场地震造成房屋倒塌,河水溢出,山裂地陷,人们惊慌不已。
D.作者叙述非常生动,既描述了地震的声响、景象,又刻画了地震中人们的表现。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男女失冠徒跣,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
②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将文言文阅读文段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②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③虽席地不容间也

文言文阅读【满分8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三峡》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观潮》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的是

A.三峡七百里中自:自从
B.则湍绿潭素:朴素,这里指水很干净
C.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既望:每月的十五日
D.皆披发身文:动词,画着花纹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组是
例句:而旗尾略不沾湿,此夸能。

A.温故而知新,可为师矣(《论语》)
B.虽乘奔御风,不疾也(《三峡》)
C.此独跛之故(《智子疑邻》)
D.其诗养父母、收族为意(《伤仲永》)

下列各句中,与“吴儿善泅者数百”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C.力恶其不出于身也(《大道之行也》)
D.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

下列关于《三峡》《观潮》两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峡》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峻”。
B.郦道元开篇用寥寥数笔,就形象地勾勒出三峡磅礴逶迤、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简洁精练,生动传神。
C.《观潮》中,作者写潮水涌动之景,观察极为细微,视角由近及远,写得很有层次。
D.“旗尾略不沾湿”这个细节,写出了弄潮儿本领的高妙;接着写岸边观潮之盛,从侧面衬托出江潮之美。

第II卷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乙)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者②。欲负而走③,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④,钟况然有音⑤。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
注释:①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亡,逃亡。②钟——古代的打击乐器。③负——用背驮东西。④椎(chuí)——槌子或棒子。⑤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 分)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
①先自其足()②归取之()
③恐人之()④ 掩其耳()
⑵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 分)
例句:以椎毁之

A.反归取之 B.项为之强
C.试之以足 D.物外之趣

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宁信度,无自信也。
⑵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
试说说第二则寓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1 分)

《赵孟頫过扬州》
元盛时,扬州有赵氏者,富而好客。其家有明月楼,人作春题,多未当意者。一日,赵子昂扬,主人知之,迎致楼上,盛筵相款,所用皆银器。酒半,纸笔求作春题。子昂援笔云:“春风阆苑客三千,明月扬州第一楼。”主人得之,喜,尽撤酒器以赠。
【注释】①元:元朝。②春题:春联。③阆苑: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此为赞美明月楼。
【文化常识】赵孟頫其人。上文说到的“赵子昂”,即元朝书画家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他的字圆转遒丽,世称“赵体”,与“颜体”、“柳体”等并驾齐驱。他还善于诗文、工于篆刻,是个多才多艺的文人。
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赵子昂纸笔求作③援笔④喜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选出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一日,赵子昂过扬,主人知之。

A.春冬之时 B.方为秋田之害
C.学而时习之 D.至之市

本文中提到的“春题”就是现在的春联,春联要求上下对仗。文中引用赵孟頫写的对联时出现了差错,请根据对仗知识加以改正,使之更合对联的要求。
原文:“春风阆苑客三千,明月扬州第一楼。” 改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