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 孙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长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不记人过
吕蒙正相公,不喜计人过。初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 时人皆服其量。
【注释】①吕蒙正(944-1011):宋代政治家。②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③朝士:朝中官员。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蒙辞以军中多务 | B.先帝不以臣卑鄙 |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D.以其境过清 |
解释下列加线词的意思
⑴但当涉猎( ) ⑵蒙乃始就学( )
⑶与蒙论议( ) ⑷卿今者才略(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
(1)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佯: ⑵ 悔不穷问 穷: 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
从吕蒙正的言行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唐太宗五事治天下
上御翠微殿,问侍臣曰:“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不谕其故。诸公各率意①以实言之。”群臣皆称:“陛下功德如天地,万物不得而名言。”上曰:“不然,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②,无代无之,朕践阼③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注】①率意:任意。②显戮:公开杀戮。③践阼(zuò):登上王位。
④黜责:贬谪责罚。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⑴朕未尝黜责一人( ) ⑵自不谕其故( )
⑶不肖者则怜之( ) ⑷自古皆贵中华( )下列划线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正直之士比肩于朝 吾祖死于是(《捕蛇者说》) |
B.诸公各率意以实言之不以物喜(《岳阳楼记》) |
C.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记》) |
D.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 虽乘奔御风(《三峡》) |
翻译下列句子。
⑴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⑵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
⑶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结合全文,说说李世民是一位怎样的人。
童子驱蚊
陈子之卧帷破而多蚊,目昏而不能见,使童子瞩而扑之。唯而入,逾瞬而出。陈子怪其疾也,问:“犹有遗蚊乎?”曰:“已尽扑之矣,无遗蚊矣。”“虽然,姑且我更瞩之。”又唯而入,逾瞬而出。曰:“犹有一二蚊之遗者,已尽扑之矣,果无遗蚊也。”
陈子犹疑其未尽也自卧而徐察之见则起而扑之又扑十数蚊而后尽。
彼无切肤之患,而驱蚊之心未笃也。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陈子怪其疾也。()(2)使童子瞩而扑之。() 下列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陈子犹疑其未尽也自卧而徐察之见则起而扑之又扑十数蚊而后尽。童子为什么没有把蚊子打干净?请你用原文语句回答。
读了这则故事,请你联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是日更定 /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
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心不在焉 |
C.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人声鼎沸 |
D.更有痴似相公者/是日更定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用原文回答。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 ”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和豪爽之情。文末的“痴”与开头的“ ”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接着就记叙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叙及在湖心亭的奇遇。 |
B.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 |
C.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
D.文章用语简练朴素,表达了作者淡淡的高洁情怀和淡淡的孤芳自赏的厌世之情。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14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①,退则死法②,当恁么③时也不妨熟歇④。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①死敌:死于敌手。②死法:死于军法。③恁么:如此,这样。④熟歇:好好地休息。解释下列划线的词。(4分)
(1) 怀民亦未寝 () (2)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 思欲就亭止息()(4) 望亭宇尚在木末 ()下列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解衣欲睡思欲就亭止息 |
B.相与步于中庭死于敌手 |
C.念无与乐者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
D.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3分)
阅读古文《幼时记趣》
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解释下列文言句子中加线字的意思。
①必细察其纹理()② 项为之强()
③怡然称快 ()④鞭数十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上文作者围绕“记趣”叙写了自己幼时的哪几件趣事?
文中所叙“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