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的目的是
①宣扬国威 ②加强与海外各国联系
③获取异域珍宝特产 ④获取最大经济效益
|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论贵粟疏》载:“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 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改。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该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 A.脆弱性 | B.自足性 | C.顽强性 | D.封闭性 |
“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它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该材料表明()
| A.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
| B.美国放弃霸权政策奉行单边主义 |
| C.两极格局结束单极世界形成 |
| D.美国与世界各强国之间势均力敌 |
一位学者认为:“除了西方自由主义的民主制度之外,已找不到足以代替它且具存活能力的其他体系。”并认为:“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上述说法应出现于()
| A.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时 | B.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时 |
| C.世界两极格局确立时 | D.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时 |
“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上述材料意在说明()
| A.“冷战”时期已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 |
| B.美苏两极格局已被多极格局所取代 |
| C.世界格局即将呈现“一超多强”局面 |
| D.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
1961年,路透社在评论刚刚成立的某一国际组织时说,它作为“一种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德力量,强调最初在万隆会议上获得赞成的和平共处原则”。这一国际组织的成立()
| A.标志着区域经济合作进入了新阶段 |
| B.推动国际政治力量日趋走向多极化 |
| C.根本上动摇了美苏两国的霸权地位 |
| D.直接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的一体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