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12年在党的十八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努力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形成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的目标。回顾30多年对外开放的历程,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扩大对外开放,融入世界潮流的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措施
典型代表
意义
经济特区

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开放14个沿海城市

形成我国对外开放的“黄金海岸”,有力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活力。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等地区
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有力推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地区
上海浦东

(1)根据所学知识,完成表格。
区位优势是什么?我觉得它应该包括优越的地理位置、所依托的国际与国内市场及所处的交通、能源大环境等方面。毗邻港澳(或面对台湾)、华侨众多、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是中央对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就是我国经济特区的区位优势。
——摘自罗木生《区位优势对经济特区的影响》
(2)根据材料指出我国对外开放为什么首先选择在广东、福建两省试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3)英国《卫报》曾发表了题为《如果20世纪止于1989年,那么21世纪则始于1978年》的文章。作者马丁·雅克提出 “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共17分)认识事物是从了解其原因(或背景)入手的,也只有真正掌握了该事物的原因(或背景),我们才能深入的分析该事物。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随着美利坚民族的形成,民族意识逐渐增强。危急关头,各殖民地代表在费城召开大陆会议,决定联合抗英,建立大陆军,任命华盛顿为总司令。
美国独立战争得到国内外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参加独立战争的国际志愿人员约7000人),同时执行灵活的外交政策,利用国际矛盾取得了法、西、荷等国的援助。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华盛顿领导的独立战争取得胜利的客观原因。
材料二: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他把他的法典带到被他征服的国家里,这个法典比历来的法典都优越的多;它在原则上承认平等。
——恩格斯《德国状况》
(2)依据材料二说明恩格斯为什么会认为拿破仑“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
材料三:“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呈其野心所致。故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不可能。”
 ──1924年11月孙中山答记者问
(3)材料四中的孙中山对“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的背景分析是否正确?形成这种看法的原因何在?
材料四:在西方世界日益关注中国的过程中,《时代》周刊是最典型的代表。毛泽东和邓小平曾分别于1949年3月和1979年1月、1985年9月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

图一图二图三
注:
图一标题写着:中国正迈步走向民主统一。
图二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图三标题写着: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画面对毛和邓两个不同时代的生活进行了对比。一边是革命的队伍高举着马克思的画像,农民在田里插秧;另一边是忙忙碌碌的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消费品。
(4)图一、图二中《时代》周刊将上述两人列为当时封面人物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你如何看待图三中《时代》周刊标题的观点?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实践论证你的观点。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共14分)
材料一《春天的故事》歌词中写到:“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材料二 1984年邓小平在《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中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
请回答:
(1)“画了一个圈”指什么?
(2)我国是在哪一年哪一次会议决定实行“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的?
(3)这次会议有什么伟大意义
(4)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什么样的格局?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共12分)
材料一:华商在上海办了六家丝厂,资本总额120万元,而同一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元,接近上海六家华商丝厂资本的总和。
材料二:发昌机器厂制造小火轮时虽然“俱用华人”,但是自身的技术力量还很薄弱,“发动机系英国制造”。到19世纪80年代,受外商企业的排挤,发昌机器厂日趋衰落。后来,它被英商在上海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
材料三:洋商见我工商竟用新法,深中其忌,百技阻抑,勒价停市。上年(1866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织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与洋商者。
材料四:90年代,天津武举李富明在北京开办一家机器面粉厂,使用外国进口蒸汽机磨,每天能磨面粉200石。京城官府见机器面粉厂生意兴隆,就存心勒索。李富明不甘心受压迫,到官府去讲理。结果,官府给他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革去他的武举功名,“交刑部照例治罪”。李富明的机器面粉厂被迫关闭。——以上材料转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资料选编》
材料五:已经垄断中国卷烟市场的英美跨国公司——英美烟草公司,多方谋划“把南洋公司打垮”。1919年5月,它诬称南洋公司为“日资”,其产品为“日货”,大造舆论,并买通北洋政府官员下令其停业。南洋公司认识到“若屈膝外人,则公司必将衰败”。因此,它联合各界奋起反抗,终于得以重新开业。
请回答
(1)材料一、二说明了近代早期民族企业的哪些特点?
(2)材料三、四反映了什么现象?造成这种处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民族资产阶级特点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共14分)
材料一:“朕(雍正)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 摘自《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二:19世纪末清政府在内外交困的业严峻形势下,不得不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
材料三:南京临时政府在中央设立实业部,管理农、工、商、矿等业,要求各省设立实业司,鼓励民间办各种实业团体,鼓励人们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颁布了一些有关的规章制度和措施,如《商业注册章程》,《商业银行度例》等。  
——《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什么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对当时的中国有什么影响?
(2)从材料一到材料二,清政府的经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3)1912年到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同答问题。
柏林墙大事记
1948年6月24日:前苏联军队构筑封锁线把柏林一分为二,使柏林成为冷战时期东西方对抗的最前沿。
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国决定封锁西柏林四周的边界,随后关闭勃兰登堡门,在分界线上建筑了隔i5设施,总长达165公里,通称“柏林墙”。
1989年11月9日下午6时57分:民主德国宣布从即时起开放边境。聚集在柏林墙附近的德国人很快就拆除了这个横在德国人中间的高墙,史称“柏林墙倒塌”。
(1)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局势方面简析柏林墙建立的原因。
(2)你是如何理解“柏林墙倒塌”的历史意义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