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帝王。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 ——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 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
“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之所欲者放逸,百姓之所不欲者劳敝。”,“奢侈者可以为戒,节俭者可以为师矣。”——《贞观政要》
材料三 “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 ——《新唐书·太宗本纪》
材料四 表格内是康熙帝在不同时期写的三首诗。

滇 平
中秋日闻海上捷音
瀚 海
洱海昆池道路难,捷书夜半到长安。
未衿干羽三苗格,乍喜征输六诏宽。
天末远收金马隘,军中新解铁衣寒。
回思几载焦劳意,此日方同万国欢。
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
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初非黩武功。
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
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四月天山路,今朝翰海行。
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
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
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

材料五 “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圣学高深,崇儒重道。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觏(ɡòu)。而久道化成,风移俗易,天下和乐,克致太平。” ——(《清史稿》卷八《圣祖本纪三》)
(1)材料一说秦始皇“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指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秦始皇相比,唐太宗在统治政策上主要有哪些不同?你怎样理解材料三中所说的“(唐太宗)自古功德兼隆”?
(3)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思考,与唐太宗相比,康熙帝在治理多民族国家方面有哪些突出贡献?材料五认为(康熙年间)“天下和乐,克致太平”。结合世界历史发展趋势,你怎样理解此时的“天下太平”?
(4) 综上所述,你认为我们在评价封建帝王时应该坚持哪些基本的标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困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对于历史上“民本思想”传统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反映了中国思想史、政治史发展的重要特征。
视角一: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材料一打破贵族的垄断,在思想界呈现出“以民本思潮等为代表的私学文化”,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亮点。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主张。(3分)这些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视角二:明清时期的民主启蒙
材料二(上古的君王)“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受其利”,他们“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后世君,主恰恰相反,“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根据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2)依据材料二,黄宗羲提出了什么思想?这一思想具有什么现实意义和历史影响?

视角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
材料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05年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
材料四(一)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二)……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三)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3)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有了质的飞跃。据材料三、四,指出这一“质的飞跃”主要是指什么?从真正关注民生的角度看,新三民主义有哪些新发展?新三民主义体现了怎样的精神内涵?
视角四:共产党的以人为本理念
材料五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那么,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什么呢?胡锦涛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
(4)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解读,说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与先秦“民本思想”和近代“三民主义”的民生观的最大不同是什么?

材料一:在古代希腊、罗马文明之后,基督教会对西方世界近千年的思想统治,使人们的个人意识受到极大的压制。为此,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杰出人士不顾教会势力的迫害和世俗的误解,在欧洲掀起了三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带领着人们迈进科学的理性时代。
请回答
(1)14-18世纪的西欧,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兴起的相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指导思想或核心主张分别是什么?(4分)
材料二: 启蒙思想家把欧洲的封建制度比作漫长的黑夜,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摘自人教版《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
(2)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相比,启蒙运动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哪里?.
(3)欧洲思想家历来重视“理性”,欧洲思想解放潮流带领着人们迈进科学的理性时代,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欧洲“理性”思想发展历程
(4)启蒙运动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思想界。请写出在启蒙运动影响下近代中国出现的思想解放潮流。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凡有对外交涉事宜,均交由礼部和理藩院兼管,如有重大交涉事件发生,则派钦差大臣负责办理。
1844年,清政府设置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兼领,负责外交事务,1859年,改由两江总督兼领。
1861年清政府宣布成立专掌外交事务的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奕主持下,其职权日渐扩大。
1863年总理衙门下设的总税务司由英国人赫德继任,赫德在长达45年的任期内参与清政府的内政外交事务,凡事有关订立条约、对外交涉都得和他商量。
1875年清政府迫于英国强烈要求,派郭嵩焘赴伦敦就马嘉里案道歉,旋又正式派为驻英公使,郭嵩焘成为中国第一个驻外公使,随即在其他各国首都也纷纷设立使馆。后又相继在一些商埠设立领事馆,以保护中国侨民利益。
1893年清廷采纳薛福成建议,允许“良善商民无论在洋久暂,婚娶生息,一概准由出使大臣或领事给予护照,任其回国谋生,置业与内地人民一律看待,并听其随时经商出洋”。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朝晚期外事机构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中这一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机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材料二 西方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教会神学,其内容不是关于这个世界的问题,而是关于另一个世界的问题,身后世界的问题。任何神学的东西,只要人的思想世俗化了,理性觉醒了,那么神学的东西不管多么貌似强大,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儒家的圣贤主张经世致用,相信可以把现实世界治理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秩序的、合理的世界。正因这样,儒家经学对我们社会的影响之深、力量之韧是罕见的。……封建时代中国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除此,中国还有一个关于君权的理论,叫做“君者,法之原也”。……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
——摘自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1)据材料一归纳孟德斯鸠的观点。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简要分析孟德斯鸠思想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论证“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这一观点。

(10分)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近代西方的文艺复兴、近代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和当代中国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都是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争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文艺复兴主要是一场文化运动。强调对希腊罗马经典的研究以及对个人成就的赞扬。它最早出现在14世纪的意大利。随后遍及欧洲大地,成为l4世纪摧毁中世纪旧结构的“灾难”。……她将欧洲从中世纪引向了近代世界。
——丹尼斯•谢尔曼乔伊新•索尔兹伯里《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材料四 (“文革”结束后开始的)这场讨论的内容是,究竟什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场讨论深层的含义则是要解决中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因此,这是一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和社全主义命运的大讨论。
——据邢贲思《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重要意义和重要启示》
(1)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并结合秦汉时期的相关史实,说明百家争鸣所产生的影响。(3分)
(2)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和近代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承担的相同历史使命。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在把“欧洲从中世纪引向……近代世界”的过程中所作出的历史贡献。(2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在方式上的区别。你怎么看待材料三中的现象?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革”结束后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对“中国前途和社会主义命运”产生的影响及谈谈你对人类历史上思想解放运动一般规律的认识。(2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