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
B.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C.往来而不绝者 天柱折,地维绝 |
D.醒能述以文者 |
皆以美于徐公请将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⑵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这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言文阅读。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②即:假如。③下人:迁就他人。解释下面划线的字:(2分)
一国尽争买鱼: 夫唯嗜鱼: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本文表现了公孙仪什么样的性格特点?(3分)
读了上文请你从做人的角度谈谈你所受到的启发:(3分)
文言文阅读。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2分)
(1)居庙堂之高:(2) 吾谁与归: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处在当今社会的现代人,是否还有必要具备“古仁人之心”呢?请谈一谈你的认识。(3分)
课内文言文阅读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蒙络摇缀(络:缠绕) | B.水尤清冽(冽:清澈) |
C.卷石底以出(卷:弯曲) | D.以其境过清(清:凄清)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潭中鱼可百许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B.以其境过清徐喷以烟 |
C.其岸势犬牙差互其一犬坐于前 | D.乃记之而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
A.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
B.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写景时抓住了小石潭幽静的特点,采用是移步换景的的写法,写作中广用修辞,并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 |
C.文中对鱼的描写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其写作目的在于侧面表现潭水的清澈。 |
D.文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不仅写出小石潭环境凄清的特点,也暗示作者被贬之后凄苦悲凉的心境。 |
翻译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①,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注释】①文不识:人名。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无从致书以观致②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叩
③色愈恭,礼愈至至 ④邻舍有烛而不逮逮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两文的作者是怎样解决读书的困难的?(每一点各四字)
从这两段文字看,主人公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相同原因有哪些?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10分)
(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翼日②,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③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郡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④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⑤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节选自《明史· 宋濂传》
【注释】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②翼日:第二天。“翼”同“翌”。③馔(zhuàn)食物,多指美食。④主事:官职名,茹太素是人名。⑤恶(wū):疑问代词,加强反问语气。类似于“怎么,哪里”。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 (2分)
(1)悉召廷臣诘责
(2)微景濂,几误罪言者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坐客为谁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B.濂具以实对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
C.或指其书曰安陵君其许寡人 |
D.彼尽忠于陛下耳舜发于畎亩之中 |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每句2分)
(1)诚然,卿不朕欺。
(2)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这段文字反映了宋濂哪些可贵的品质?(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