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某自来水厂利用河水处理成自来水的工艺流程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提供的试剂:饱和Na2CO3溶液、NaOH溶液、生石灰、CC14、BaCl2溶液,KOH溶液
(1)为除水中含有Ca2+、Mg2+、HCO3、Cl、SO42,试剂a代表两种化学物质,主要是除去水中SO42、Mg2+和HCO3,这两种试剂是_______和______(只填化学式)。
(2)凝聚剂A常用FeSO4·7H2O,最终生成红褐色胶状沉淀,该胶状沉淀的化学式为______,可以除去其中的悬浮固体颗粒,该过程是______ (填序号)。
A.只有物理变化,无化学变化 B.只有化学变化,无物理变化
C.既有化学变化,又有物理变化
(3)通入CO2的目的是______和______。
(4)传统的氧化剂是Cl2,现代工艺用ClO2取代Cl2,通入CIO2的作用是______,优点是______。
(5)离子交换柱X、Y中有一种是H+型交换柱,另一种是H型离子交换柱,目的是除去水中残留的杂质离子,则X应是哪种交换柱______(填“H+型”、“OH型”);如果两个交换柱位置颠倒会产生什么后果____________。

科目 化学   题型 填空题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在密闭容器中,将1.0mol CO与1.0mol H2O混合加热到800℃,发生下列反应:
CO(g)+H2O(g) CO2(g)+H2(g)
一段时间后该反应达到平衡,测得CO的物质的量为0.5mol。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平衡时CO的转化率为,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为
(2)如果继续向该平衡体系中通入1.0mol的H2O(g),相同条件下反应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则CO的转化率将(填“增大”、“减小”、“不变”),预计CO的转化率为
(3)427℃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9.4,请结合(1)中的计算结果判断该反应的△H0(填“>”、“=”、“<”)。

火箭推进器中盛有强还原剂液态肼(N2H4)和强氧化剂液态双氧水。当把0.4mol液态肼和0.8mol H2O2混合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蒸气,放出256.7kJ的热量(相当于25℃、101 kPa下测得的热量)。
(1)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2)又已知H2O(l)=H2O(g) ΔH=+44kJ/mol。则16g液态肼与液态双氧水反应生成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kJ。
(3)此反应用于火箭推进,除释放大量热和快速产生大量气体外,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
(4)盖斯定律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很重要的意义。已知把煤作为燃料可通过下列两种途径:
途径I:C(s) +O2 (g) ==CO2(g)△H1<0①
途径II:先制成水煤气:C(s) +H2O(g) ==CO(g)+H2(g)△H2>0②
再燃烧水煤气:2CO(g)+O2 (g) ==2CO2(g)△H3<0③
2H2(g)+O2 (g) ==2H2O(g)△H4<0④
则△H1、△H2、△H3、△H4的数学关系式是

用50mL0.50mol/L盐酸与50mL0.55mol/LNaOH溶液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尚缺少的一种玻璃仪器是
(2)烧杯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
(3)要重复进行三次实验的目的是
(4)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求得的中和热数值(填“偏大、偏小、无影响”);当室温低于10℃时进行,对实验结果会造成较大的误差,其原因是_______
(5)如果用60mL0.50mol/L盐酸与50mL0.55mol/LNaOH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填“相等、不相等”),所求中和热(填“相等、不相等”),简述理由
(6)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醋酸(CH3COOH)代替HCl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的数值会;(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7)三次平行操作所测得的数据如下:

温度
序号
起始温度t1/℃
终止温度
T2/℃
温度差
△t/℃
HCl
NaOH
平均值
1
25
25

27.3

2
25
25

27.4

3
25
25

28.6

若上述HCl、NaOH溶液的密度都近似为1g/cm3,中和后生成的溶液的比热容C="4.18" J/(g·℃),则实验测得的中和热为

(8分)实验室也可用KMnO4固体和浓盐酸反应制氯气,反应方程式如下:
2KMnO4+16HCl(浓)=2KCl+2MnCl2+5Cl2↑+8H2O
完成下列问题:
(1)该反应中氧化剂是_____________;还原产物是_____________。
(2)若反应中有0.5 mol电子转移,被氧化的HCl的物质的量是多少?有多少克KMnO4参加了反应?

(6分)某气体的分子组成是RO2,在标准状况下,1.28 g这种气体的体积是448 mL。求此气体的摩尔质量和R的相对原子质量。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