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全球史观在中国
刘新成
源自西方的“全球史观”在中国遇到形形色色的解读,其中有些解读可能是西方的全球史学者始料不及的。但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我们不能忽略,就是全球史观在中西不同语境中,引起许多相同的思考。
全球史观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为起点的,而西方中心论乃是西方世界史学发展的末端。不触及根本,枝节末端问题是纠缠不清的。这一点,中西学者认识相同。
关于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曾听到多名美国史学家说,该书并未跳出以欧洲为中心的“挑战——应战”模式。而中国学者同样尖锐地指出:“斯塔夫里阿诺斯自己的结构就是一个欧洲中心主义的结构”,事实上仍把“现代化看作一种单向的欧化或西化的过程”。
对于斯塔夫里阿诺斯等人的困境,中西学者同样归因于方法论。巴勒克拉夫说,那些力求立场“客观”的人,终于不能突破“西方中心”,是因为“他们身边使用的那一整箱工具却全是由欧洲制造的,恐怕一时还不可能将它完全更换”。中国学者指出,这“一箱工具”就是西方“历史学研究的诸多核心概念,如工业革命、现代性、资本主义以及个人自由”,西方史学家正是“凭借这些基于欧洲特定经验所产生的概念来阐释欧洲对现代世界的支配以及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这种方法论的局限,不仅西方学者“挥之不去”,非西方学者也难以超越。在这一点上,中西学者所见略同。为什么“挥之不去”?根子还在于西方人所谓的一元的物质进步论。可见,认识方法只是表象,问题实质是价值标准。有一个问题问得好:假如由东方人按自己文化传统书写,全球史还会像当下流行的那样充斥物质主义吗?
于是,中外世界史学家都呼唤价值标准的统一。汤因比晚年曾经说过,要正确地认识全球性问题,唯有建立“世界国家”,重建人类统一的价值观。中国学者齐世荣曾说,只有“各国学者……抛弃国家、民族的偏见,通力合作,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如实地反映各个国家、民族在人类世界上做过的贡献,如实地反映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西方学者面对“谁来制定世界公民标准”、“谁来勾画人类故事”的问题,发出“世界史是可能的吗”的疑问。中国学者认为,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史学家,就哪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哪一个时代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很难达成共识,只要在这些涉及价值的判断上各执一词,短时间内很难产出令人满意的世界史。
面对这种困局,西方后现代主义选择了“逃避”,而有些中国史学家也正在以类似方式使自己“乐观”起来。有人说,既然统一的价值观不可能形成,不如放弃对“主导性叙述”的追求,让各个地区、各个民族按照自己的文化传统撰写本文明的历史,全球史体系留给读者自己在比较中建构。另有人说,“每一位新的世界历史叙述者都在(自己心目中)重构世界历史……我们不能要求作为个体的世界历史叙述者超越自我中心,撰写一部他人的世界历史”,既然每个叙述者“都想表达自身的价值……(而)这些价值是否成为普遍价值却依赖于读者接受的程度”,那么“重构世界史”就是“尽可能多地丰富世界历史文本,令读者可以按照培养自身世界观的需要不断进行选择”。
无论是悲观的感叹,还是“乐观”的建言,都体现了当代中国史学家对宏观世界史学的严肃思考。但我认为,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在现有的话语体系基础上(即使有浓重的西方色彩),不断修正和补充,以逐渐接近共识。当前,如果能够将现代文明的困境考虑进去,把“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好生活”这样的命题列入价值标准,将中国史学重视道德评价的传统吸收进去,就能写好世界史,裨益于和谐世界的建立。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全球史观源于西方,它主要是以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为起点,纠缠于枝节末端,没有触及世界史的根本问题。 |
B.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没能突破西方中心论的樊篱,是因为受欧洲经验主导的方法论的局限。 |
C.如果东方人不用以欧洲为中心的“挑战——应战”,而是用他们自己的文化传统来书写,全球史会更客观。 |
D.引用汤因比与齐世荣的话是为了说明史学家们应该抛弃国家、民族的偏见,建立人类统一的价值标准。 |
E.史学普遍价值要依赖读者接受的程度,作者认为将全球史体系留给读者自己在比较中建构是最好的。在全球史观问题上,中西方学者没有达成相同认识的一项是
A.斯塔夫里阿诺斯对全球通史的研究陷入了史学困境。 |
B.方法论的局限是中西史学家均难以摆脱的现实。 |
C.世界史学的“价值标准”在短时间内难以统一。 |
D.通过撰写本民族文明的历史来构建“全球史观”。 |
西方中心论对全球史的研究有哪些影响?请具体说明。
答: 造成全球史观“困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作者对此有何看法?
答: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美国时代生活公司1990年出版的《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显示,史学家不可能只是超然物外的旁观者。就拿鸦片战争来说,作者谈到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难以展开时写道:"在马戛尔尼大使扩大英国与中国贸易行动失败的情况下,该公司只好自己想办法来维持贸易平衡。但东印度公司能用什么商品来打开中国市场呢?答案就是鸦片。"
看来其中的因果关系是很明显的:因为英方一系列要求(增加通商口岸、减低税率、设立租界等)未获应允,东印度公司才不得已求助于鸦片。
其实,即使清政府当初一切照英方的安排行事,不法鸦片贸易仍无法避免。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方的要求悉数满足,鸦片交易还是不能禁绝,这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例证。而且,《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并不讳言:清朝政府早在1729年就颁布了禁烟诏令,嘉庆皇帝一即位(1796年)就下令再次禁烟,但在"18世纪末",每年仍有大约1200箱的鸦片运销中国,其中大部分来自孟加拉,东印度公司垄断了那里的鸦片生产。
"18世纪末"这一表达方式比较模糊。实际上,在马戛尔尼出使中国(1793年)之前,鸦片走私已很猖獗。18世纪70年代初,东印度公司因经营不善而岌岌可危。黑斯廷斯在1774年担任英属印度总督之后就采取了以邻为壑的政策:如果听任印度农民吸食当地盛产的鸦片,财政上当然不无小补,但东印度公司的利益最终将受到损害,即失去健壮的劳动力;在他的坚持下,东印度公司垄断的鸦片销往中国,于是偷运"福寿膏"逐渐成为英属印度的支柱产业。尽管这位黑斯廷斯在1785年遭受弹劾,但他的鸦片走私政策却留给东印度公司滚滚不断的财源,直到20世纪仍有英国史学家对黑斯廷斯当年的"远见"大加赞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到了19世纪初,英国在印度的统治是靠中国的银两来维持的。
伯克在弹劾黑斯廷斯时称东印度公司是"有史以来最堕落的公共机构",其成员系"人类的垃圾、渣滓"。当时鸦片问题尚未浮现在公众的视野之内,伯克即将有所听闻大概也不会就此问罪。至于马戛尔尼,使华前曾任东印度公司的要职,他不知道清廷明令禁止的鸦片贸易一直在进行吗?
下面不属于《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观点的一项是( )。
A.清朝政府禁烟的诏令并没有收到实际效果 |
B.历史学家不可能只是历史的旁观者 |
C.鸦片贸易应该由清朝政府负主要责任 |
D.东印度公司向中国偷运鸦片是不得已的选择 |
下面关于黑斯廷斯的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黑斯廷斯采取的鸦片贸易政策是具有历史远见的 |
B.黑斯廷斯以邻为壑的政策是指:让东印度公司把鸦片销售给东印度农民 |
C.黑斯廷斯因为推行以邻为壑的政策,而遭受弹劾 |
D.最晚从黑斯廷斯担任英属印度总督时起,鸦片就已经销往中国 |
下面关于"东印度公司"的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当初如果在印度本地大量销售鸦片,最终东印度公司将获得更大的利益 |
B.东印度公司被看作"最堕落的公共机构"的主要原因是向中国偷运鸦片 |
C.在孟加拉的鸦片生产和向中国销售鸦片两方面,东印度公司都占有垄断地位 |
D.18世纪70年代,东印度公司因把鸦片大量销售给印度农民而一度岌岌可危 |
下面对本文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马戛尔尼使华时对鸦片贸易的存在并不知情 |
B.《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是在为英国方面推卸责任 |
C.本文反驳了《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的观点 |
D.本文证明,对一些重大历史问题,即使历史学家也会有偏见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原始地球形成以后的八亿年,其内部逐渐变热,使局部熔融并超过铁的熔点,原始地球中的金属铁、镍及硫化铁融化,并因密度大而流向地球的中心部位,从而形成液态铁质地核。同时,地球的平均温度进一步上升(可达约2000度),引起地球内部大部分物质熔融,比母质轻的熔融物质上升浮动。把热量带到地表,经冷却后又向下沉没。这种对流作用控制下的物质移动,使原始地球产生全球性的分异,演化成层的地球,即中心为铁质地核,表层为低熔点的轻物质组成的最原始的陆核,陆核进一步增生,扩大形成地壳。地核与地壳之间为地幔。分异作用是地球内部最重要的作用,它导致了地壳及大陆的形成,并导致大气和海洋的形成。所以说,我们的地球是原始地球再生的,这个再生过程大约发生在40亿年前(或说37亿年前至45亿年前之间),即我们已经发现的最古老岩石形成时期之前。
氢和氧合成的水,原先潜藏于一些矿物中。当原始地球变热并部分熔融时,水释放出来并随熔岩运移到地表,大部分以蒸汽状态逸散,其余部分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进程中逐渐充满大洋。
在原始地球变热而产生分异作用的过程中,从地球内部释放出来的气体形成了气圈。早期地球的大气圈成分与现代不同,正是由于紫外线辐射的能量促使原始大气成分之间发生反应,从无机物质生成有机分子,然后发展成有机分子物质组成的多分子体系,再演变成细胞,生命得以开始和进化。
不属于"分异作用"的一项是( )。
A.金属铁、镍及硫化铁熔化,并因密度大流向地球中心部位 |
B.比母质轻的熔融物质向上浮动 |
C.无机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 |
D.陆核进一步增生,扩大形成地壳 |
按产生先后次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A.地核、地幔、地壳、水 | B.地核、地壳、地幔、大气 |
C.地核、地壳、有机小分子、细胞 | D.地核、地幔、地壳、大气、细胞 |
原始地球再生过程发生在( )。
A.原始地球形成后的几亿年 | B.地球平均温度是2000 ℃ |
C.液态铁质地核开始形成的时期 | D.大气和海洋开始形成的时期 |
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地球一直处于发展变化过程中,至今依然如此 |
B.地球形成的历史不超过五十亿年 |
C.生命产生于大气成分之间的反应 |
D.氢和氧结合成的水最终大部分汇集成了海洋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几个月前,来自一些地方的研究人员演示了使光以每秒17米的缓慢速度通过一堆冰冷的钠原子的过程,是把原子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是非常困难的,要使以慢光为基础的应用能够变为现实,需要采用简单一些的方法。
德克萨斯州农业机械大学的韦尔奇博士意识到,在冰冷的钠原子中使光速降低的基本原理在热的铷原子中也同样适用。用热的铷原子做实验要简单得多,它包括把一个装有固体铷金属的特殊透明容器(称为"小室")加热到大约100摄氏度,然后把两束经过细微调节、波长略微不同的激光射入小室。
即使穿过普通的透明材料,比如玻璃或水,光速也会略微降低,因为光会与组成材料的原子相互作用。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影响是微弱的,并且任何加强这种影响的试图都会导致光的吸收。因此,重要的是使光的速度降低,而且不至于被吸收。韦尔奇博士通过小室做到了这一点。这种方法把铷原子置于一种非常微妙的量子状态中,在这种状态下铷原子不能吸收光。同时,两束光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另外一束波长很长的光,这束光的传播速度比原先两束光的速度要慢得多。
降低光速能获得诸如非线性等其他一些效应。在大多数情况下,光的行为是线性的:把入射到玻璃上的光的强度增加一倍,穿过玻璃的光的强度也会增加一倍。但是,非线性意味着入射光的微小变化会导致透射光的巨大改变。正是这种性质使光学开关的设计者们兴奋不已。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工程师阿塔奇认为,人们在通过光缆传送光脉冲时,常常需要把某个用来与其他信号作对比的信号延迟一段时间。目前的做法是把其中一个脉冲沿着为此目的而专门建造的很多光纤发送出去,而采用一个大小为1升:装满高温铷气的小室能够达到同样的目的并且更加有效。
韦尔奇小组的成员卡什说,装满铷气的小室在改变激光束以产生难以获得的波长方面极其有效。他们已在考虑运用这个原理制造一个廉价、高效的紫外线源,由于紫外线波长短,因此可以用来读取刻录在光盘等媒介上的形状更小、排列更紧密的数据。
文中粗体处"影响"一词的意思是( )。
A.普通的透明材料使光的速度降低 | B.光对于所通过材料的原子的作用 |
C.两束经过细微调节的激光的干扰 | D.小室中热的铷原子减慢光速的效果 |
下列不属于韦尔奇所做实验的内容的一项是( )。
A.使光的速度降低,而且不至于被吸收 |
B.使铷原子处于不会吸收光的微妙的量子状态中 |
C.使波长略微不同的两束光互相作用而产生慢光 |
D.制造廉价、高效的紫外线源,来读取光盘上的数据 |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温度接近于绝对零度的钠原子可以把光速降低为17米/秒 |
B.在高温中的铷原子处在一种非常微妙的量子状态中 |
C.利用热的铷原子传送光脉冲可以比利用光缆更加有效 |
D.缓慢通过高温铷气的入射光具有非线性效应 |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利用钠原子降低光速的代价要小于利用铷气 |
B.光通过高温铷气时,其传播的速度也会降低 |
C.紫外线的波长短,所以传播的速度比较慢 |
D.目前以慢光为基础的应用已经成为现实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因特网作为传媒与传统大众媒介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互联性,它可以在世界范
围内凭借计算机的互联使世界各地的人们共事同样的信息。这样,作为人类传播的媒介.它就给不同国家之间的琦文化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和迅捷的信息交流渠道.使当今世界的垮文化传播表现出与传统大众传媒时代不同的特点。与传统大众媒介相比,因特网使跨文化传播从概念到形式都发生了变化·它为全世界不同地区的人们同时共事相同的信息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因时、空间隔引起的传播障碍几乎不存在了。
在因特网成为现实之前,世界各圆的人们想要了解国外的信息·几乎都只能经由本国的大众传谋。作为职业的信息传播机构.大众媒体有权决定哪些信息应予以传播。哪些信息则不予传播。也就是说,大众传媒的“把关人”实际上决定了本圆公众应该知道什么和可以知道什么.一般公众所接受的关于国外的信息都是经过“过滤”的信息.因而有的学者说国际新闻只是部分的事实。
因特网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在因特网上,用户可以发现来自对方文化的声音。在这个神奇的网络世界中,用户可以得到各种各样的信息,没有经过以特定意识形态为标准的把关人的翻译、删减,有助于用户全面地了解对方文化的各个方面。当今世界至少已有一百五十多个国家联在了因特网上。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因特网创造了跨文化传播的新时代。
目前.中国因特网用户发展的速度很快.但对于整个人口基数来说·还只占很小的比例。据中国因特网信息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截至1997年10月31日,中国的因特网用户为62万人.占人口总数不到o。05%。芙国则已经有6200万因特网用户·即已有占人口教30%的芙圆人使用因特网。据《计算机世界》1997年发布的统计数字.在因特网上的输入、输出信息流量中,中国仅占o.1%和o.05%·而美国的这两项指标都达到85%以上,这个对比是很惊人的。对因特网时代与传统大众传媒时代跨文经传播必然具有的不同特点·判断有误的
一项是 ( )
A.传播更迅速 | B.形式更直接 | C.范围更广泛 | D.沟通更有效 |
构成因特网上跨文化传播最大的障碍是 ( )
A意识形态的差异B.不同地区的时差C.不同民族的语言D.计算机普及率低对文末两组构成对比的数据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特网在美国已经成为新的大众传媒。 |
B.东西方跨文化传播在因特网上仍存在着不平衡。 |
C.可以预见.因特网将来会成为最重要的传媒。 |
D.因特网的发展必然将造成本民族文化的失落。 |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各国公众通过“传统大众媒介”了解世界实际上也就是通过“本国的大众传媒” 了解世界。 |
B.在信息时代,因特网作为传媒将不再扮演信息传播“把关人”的角色。 |
C.由于因特网的互联性和信息共享.使异质文化平等地交流由可能变成现实 。 |
D.从全文看.因特网作为信息交流渠道具有前所未有的方便和迅捷两大优点。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们搞IT的人收到别人的一张名片.上面写着因特网地址http:// www.xxx. Com.Cn和电子邮件地址:×××@163.net之类.一定会觉得十分自然.并且立即能从中捕捉到对方的某些信息.如Com表示公司,gov代表政府.eDu代表教育机构,org代表组织,还知道对方用的是公司信箱还是免费信箱,一般也知道http代表超文本传输协议。这一长串的英文字母、符号和数字的意义在我们看来是再清楚不过了,一个人不懂lt。但如果文化水平比较高.懂一些英语,问题也不大。可是中国人有十几亿人口。这类人能占多大比例?一个中小企业的销售员可能记得住这么多客户的因特网地址和电子邮件地址吗?恐怕能记住自己公司的weB地址就不错了。
因特网是美国人发明和控制的,带有很强的美国文化和英语文化的背景。多数中国人对界面不大适应。
从使用者的角度看,中国C网和因特网大异其趣。它有许多特点。如实名地址、广播邮件、引导信息和全貌信息分开及非在线搜索、安全信用等。这些特点从纯技术的角度来说,ip并非做不到。但要在因特网上实施怕就不容易了。因特网象大海一样自由流动,无所不包.要实行有序管理顾忌很多;中国C网可能象小溪一样容易引导控制,有序流动.中国C网的特色不在技术,而在创意;它对中国信息化的意义不在它本身的成败,而在引起人们思考一些问题。
中国C网采取的是完全的实名地址制度,你这个企业在工商登记时用的是什么名字。在C网上的地址就是什么,不必做任何西化处理,而且按C网的规定也只能用这个名字,每个用户的网址是唯一的,和社会身份是一致的。而且不可能发生因特网抢注城名的事件。C网的电子邮件没有单独地址.用的也是实名地址,和网址相同。如果你是C网用户,你就可以不必在名片上标明自己的网址和电子邮件地址了。别人只要知道你的企业名字,就可以直接在C网上找到你的主页,给你发邮件。另外,在C网上的任何信息交换都标明用户身份的.想甩也甩不掉。在因特网上,如果你不明确记住一个企业的因特网地址,或错了一个字母(对中国人来说这是难免的)·你就根本无法访问它。你给别人发邮件.对方也无法从邮件地址辨认你究竟是谁。不要看轻了C网实名制度这一特点.它既方便又有信用,意义可不小。
中国C网的用户使用一个叫“佩协平台”的软件.就如同因特网上的浏览器一样,佩协平台把发布、访问、搜索、文件管理、电子邮件等功能集成在一起.你只须点击莱单.信息的收、发和查找均容易收到。制作C网的主页不须什么专业步骤。用写字板也好,用msofflCe也好,用photoshop也好,这些常用的软件足够了。如果连这些也觉麻烦.那就建个文本文件.会打字就行了。制作完成。你一点鼠标就发布到网上去了。如此做法,你每天更新一次主页.及时往上面添加新的信息又有何难?这比因特网制作和更新主页要简单一些。第二自然段说:“多数中国人对界面不太适应”,对这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特网是美国人发明的,它又带上很强的美国而文化的背景.所以中国人难以 适应它。 |
B.因特网带有很强的美国文化的背景.并且使用的语言是英语,对于多数中国人 来说,这二者都比较陌生,所以感到不适应。 |
C.中国人只有少数人经常跟因特网打交道,他们对因特网比较适应。 |
D.只有少数中国人对美国文化比较熟悉,英语水平比较高。他们常搞it·因而他们 |
对因特网是适应的。对“中国C网”理解和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中国C网是中文化的网络,它使用的语言是汉语,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很容易 使用它。 |
B.中国C网采用的是完全的实名地址制度。而不象因特网那样采用的是假名制 度.因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容易弄虚作假,而容易查实。 |
C.中国C网上的地址,用的是在工商管理部门登记的名称.每个用户的网址按规 定又必须是唯一的。因而它既有信用,又方便使用。 |
D.中国C网上的电子邮件名称,和网址完全相同,别人只要找到你的主页·就可以 |
直接给你发邮件了,而因特网则没有这个优点。关于“佩协平台”一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A.“佩协平台”是中国C网用户所使用的软件名称,它具有发布信息、搜索网上信 息两大功能。 |
B.“佩协平台”这个软件,使用汉语的人很好驾驭它,制作C网的主页,不需电脑知 识。 |
C.使用“佩协平台”软件,也还是需要相当程度英语的,否则·你就一定不会用 mssoffiCe和photoshop来制作主页。 |
D.使用“佩协平台”的软件来制作主页很简单,因而,主页内容可以轻而易举的及 |
时更新。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中国C网比因特网有诸多优点.将来,中国C网有可能取代因特网。 |
B.因特网无所不包,象大海一样自由流动,要做到有序化管理,就会有相当多的困 难。 |
C.因特网网址由于是抽象化的名称缩写、符号与数字组成合成,因而对中国人来 说难以记忆.容易搞错。 |
D.中国C网的实名制度和中文化操作是其两大主要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