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2)班分组实验中,进行一下两个实验:
(1)小明按如图1是“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与导体电阻关系“的实验装置,两根阻值不等的锰铜丝和镍铬合金丝分别浸在质量和初温相同的煤油中,每一烧瓶各插入一支温度计.闭合开关一段时间后,两电阻丝产生的热量的多少通过 反映出来;采用这种连接方式的目的是: .
(2)小亮利用如图2所示的电路,探究“流过导体的电流跟电阻的关系”,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 |
1 |
2 |
3 |
4 |
电阻R/Ω |
5 |
10 |
? |
30 |
电流I/A |
0.6 |
0.3 |
0.2 |
0.1 |
①在第一次实验得出数据后,断开开关.小亮要把图20中R的电阻阻值从5Ω换成10Ω的,再闭合开关,为得出表中第2次实验数据,则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 (选填“左移”、“右移”或“不移动”),目的是 .
②第三次实验时,换上的定值电阻R但忘记写下它的阻值,根据数据可计算出R= Ω.
如图中所示是测量额定电压为 小灯泡额定功率的电路实物图。
(1)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电路补充完整,要求: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最大,导线不允许交叉;
(2)正确连接好电路后,闭合开关 ,移动变阻器滑片 ,小灯泡始终不发光,电压表有明显示数,电流表无示数,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原因是小灯泡 (选填“短路”或“断路” ;
(3)排除故障后,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表示数达到额定电压时,电流表指针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通过小灯泡的电流是 ,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是 ;
(4)利用测出的几组数据,算出小灯泡的电阻,发现灯泡电阻有较明显的变化,说明灯丝的电阻与 有关。
小张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中,给他提供的实验器材有:杠杆、支架、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和质量相同的钩码若干个。
(1)实验前,将杠杆中点置于支架上,当杠杆静止时,如图所示,此时应把杠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成“右” 调节;
(2)小张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
次数 |
动力 |
动力臂 |
阻力 |
阻力臂 |
1 |
1 |
10 |
2 |
5 |
2 |
1.5 |
5 |
0.5 |
15 |
3 |
2 |
15 |
1.5 |
▲ |
表格中空缺的实验数据“▲”是 。
(3)小张在实验中多次改变力和力臂的大小主要是为了 (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选填答案序号)。
①减小摩擦 ②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③使每组数据更准确 ④获取多组实验数据归纳出物理规律。
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实验中为了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应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 拉动木块,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下:
序号 |
接触面 |
压力 |
滑动摩擦力 |
1 |
木块与木板 |
4.0 |
0.8 |
2 |
木块与木扳 |
5.0 |
1.0 |
3 |
木块与砂纸 |
4.0 |
1.2 |
分析 (选填序号)两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压力的关系,它们的关系为:
;
(2)一个实验小组对测量摩擦力大小的方案进行了改进:将轻质弹簧测力计一端固定,另一端钩住木块,木块下面是一长木板。如图乙所示,实验时拉着长木板沿水平方向向右运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即可测出木块所受摩擦力大小,这种改进的好处是 (写出一种即可)。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该透镜焦距 ;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后,点燃蜡烛,光屏上得到蜡烛的像如图乙所示。
若要让像成在光屏的中心位置,则可以将凸透镜向 移动(选填“上”或“下” ;
(3)如图丙所示,把蜡烛放在光具座上 点时(选填“ ”、“ ”、“ ”或“ ” ;在光
屏上能得到一个清晰放大的像, 就是利用这种成像规律工作的(选填“投影仪”、“照相机“或“放大镜” 。
观察、实验、推理是物理研究的重要手段,物理学家伽利略因观察到比萨大教堂穹顶上吊灯因风不停摆动,发现了摆的重要特性。某兴趣小根据当时情况,准备了小钢球(大小可忽略不计)。弹性很小的结实轻细绳等器材组成了图甲装置。在无风的情况下,把小钢球拉离到最低位置(A) 处释放。如图乙所示,小钢球将来回摆动。兴趣小组猜想影响小钢球往返一次的时间因素有:摆绳长 ,小钢球质量 ,起始小钢球拉离到最低位置(A)的距离 。由此进行实验,用秒表记下小钢球往返的时间。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实验 次第 |
摆绳 长 |
小钢球 质量 |
最初将小钢球拉至最低 位置的距离 |
小钢球往返动 一次 的平均时间 |
1 |
1 |
50 |
5.0 |
1.99 |
2 |
1 |
50 |
7.0 |
2.00 |
3 |
1 |
50 |
9.0 |
2.00 |
4 |
1 |
100 |
9.0 |
2.00 |
5 |
1 |
150 |
9.0 |
2.00 |
6 |
2 |
50 |
9.0 |
2.83 |
7 |
4 |
50 |
9.0 |
3.99 |
(1)由表中 (填表中实验次第序号)三组数据可知:小钢球往返一次的时间与小钢球拉离最低位置的距离 无关;
(2)由表中第3、4、5次实验数据分析可知:小钢球往返一次的时间与 无关:
(3)由表中第3、6、7次实验数据分析可知:摆绳越长,小钢球往返一次的时间越 ;
(4)我们生活用的摆钟(如图丙),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工作的,有人发现正在工作的摆钟往返一次的时间变长了(即钟的走时比准确时慢),则需将摆锤往 调(填“上“或“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