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这样评论义和团:“义和团事件明显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对此评论理解准确的是
①作者对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分析符合史实
②作者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全民族广泛参与的群众运动
③作者对义和团的评价具有辩证性
④反映了作者的主要史观是革命史观
|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④ | D.①③ |
美国1787年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其中规定:总统是合众国陆军、海军和征调为合众国服役的各州民兵总司令;国会有权宣战,招募陆军,建立和维持一支海军,有权征召民兵,以执行联邦法律、镇压叛乱和击退入侵。这些规定体现了()
| A.军权高于行政权 | B.国会处于权力中心 |
| C.总统权力至上 | D.分权与相互制衡 |
1841年在一次内阁会议上,内阁成员之间产生了意见分歧,当时的英国首相墨尔本(辉格党)表态说:“我实际上不在乎哪一个好,我在乎的是,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后因托利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墨尔本内阁辞职。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内部意见一致是内阁制主要原则 | B.内阁集体责任制基本成形 |
| C.首相与普通阁员有平等权力 | D.政党之间的斗争决定内阁政策 |
在屋大维统治时期,古罗马成为一个地跨三洲、水兼四海的超级帝国。屋大维的顾问叫苦不迭:“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因为公民包括了各族和能力上完全不同的各色人等,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统治起来困难至极。”罗马帝国的统治者为了解决这一困难,采取的最主要措施是( )
| A.变革法律,实行万民法协调各阶层关系 |
| B.发展军事力量,加强统治 |
| C.完善法律体系,编纂《民法大全》 |
| D.建立行省,加强对各地区的有效控制 |
《西方政治文化传统》评价雅典民主政治:“对平民治国能力的盲目崇拜以及平民群众权力的无限膨胀,使国家失去了有效的制衡机制。”实质上是( )
| A.否定公民民主政治 | B.批判过度的直接民主 |
| C.肯定国家制衡机制 | D.肯定专制中央集权制 |
清末,某传教士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表明()
|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
| C.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 D.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