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急剧的变革后,他们已不再满足于“借历史题材和异国情调来抒发主观情感”,而是希望对社会现实生活“真实、客观和准确的描绘来展现自己的社会理想”,这样一种新的文艺思潮登上历史舞台。下列作品体现这一思潮的是
①《唐璜》 ②《红与黑》 ③《高老头》 ④《巴黎圣母院》
| A.①④ | B.②③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1864年,包世臣记载:“今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
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江)太(仓)布市消减大半,去年棉花大都折本。”上述史料反映的情况是
| A.家庭手工业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破产 |
| B.松太地区的棉纺织业水平迅速下降 |
| C.棉纺织品在当时的需求量下降 |
| D.民族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 |
诺贝尔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
斯写道:“假设一位古希腊人被奇迹般地送到1650年的英国,他或她会发现许多熟悉的事物。不过,如果希腊人再晚两个世纪被送来,就会发现,自己宛如置身于一个‘幻想’的世界,什么都不认识,甚至什么都不理解。”作者提出后一种假设的主要历史依据是
| A.工业社会形成与发展 | B.人口爆炸性增长 |
| C.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 | D.各国间交往密切 |
1851年
的伦敦博览会是英国出现最新工业成果的盛会,陈列的展品中可能包括
| A.铁路设备、柴油内燃机 | B.电灯泡,蒸汽织布机 |
| C.蒸汽锤、铁路设备 | D.电话机、水力纺纱机 |
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
| A.市场扩大的需要 | B.工艺技术的提高 |
| C.自然科学的重大进展 | D.电力的广泛应用 |
19世纪中期的一位英国记者报道:
“没有一个曼彻斯特的工人没有钟表,这是他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他们)最通常的物品是那小小的荷兰机械,有一个忙碌的摆,在整个世界面前公开而公正地摆动着。”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曼彻斯特
A.钟表工业非常发达 B
.工厂纪律严格
C.工人消费水平较高 D.贫富差距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