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虎丘记(袁宏道)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
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竞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自别。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拍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
④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剑泉深不可测,飞岩如削。千顷云得天池诸山作案,峦壑竞秀,最可觞客。但过午则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阁亦佳,晚树尤可观。面北为平远堂旧址,空旷无际,仅虞山一点在望。堂废已久,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而病寻作,余既乞归,恐进之之兴亦阑矣。山川兴废,信有时哉!
⑤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最后与江进之、方子公同登,迟月生公石上,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余因谓进之曰:“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今余幸得解官称吴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识余言否耶?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迨:到、至 | B.属而和者,才三四辈属:连缀 |
C.每度一字,几尽一刻度:吐 | D.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吏:做官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山无高岩邃壑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B.竞以歌喉相斗秦亦不以城予赵 |
C.一人缓拍而歌吾尝终日而思矣 | D.则箫板亦不复用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首先交代了虎丘的方位,虽“其山无高岩邃壑”,却因其“近城”而吸引众多游人。由此作者确定了审美重心,不在林泉岩壑,而在游人旅客及他们纵游虎丘的情景图画。 |
B.第②段“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三句,作者以比喻兼夸饰的描绘,分别从游人密度之大、歌者数量之多、饮酒场面之盛三个角度,生动描绘出虎丘中秋游客如云的盛况。 |
C.第③④段月夜赛歌场面的描绘,作者用“布席之初”“未几”“已而”“比至”几个标志时间推移的词语连带出一幅幅动人画面;场面由喧闹而转向幽静,突出了赛歌的紧张而快乐。 |
D.第⑤段作者从“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的情景中,感受到封建社会官吏的“横行气盛”和封建官差的 “庸俗粗野”,表现了作者对于官场的厌恶和鄙视,也是作者呈请解官的重要原因。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醉吟先生传
白乐天
醉吟先生者,忘其姓字、乡里、官爵,忽忽不知吾为谁也。宦游三十载,将老,退居洛下,所居有池五六亩,竹数千竿,乔木数十株,台榭舟桥,具体而微,先生安焉。
性嗜酒,耽琴,淫诗。凡酒徒、琴侣、诗客,多与之游。游之外,栖心释氏,通学小中大乘法。与嵩山僧如满为空门友,平泉客韦楚为山水友,彭城刘梦得为诗友,安定皇甫朗之为酒友。每一相见,欣然忘归。洛城内外六七十里间,凡观寺、丘壑有泉石花竹者,靡不游;人家有美酒、鸣琴者,靡不过;有图书、歌舞者,靡不观。自居守洛川及洎布衣家,以宴游召者,亦时时往。每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好事者相过,必为之先拂酒罍,次开诗箧。酒既酣,乃自援琴,操宫声,弄《秋思》一遍。若兴发,命家僮调法部丝竹,合奏《霓裳羽衣》一曲。若欢甚,又命小妓歌《杨柳枝》新词十数章。放杯自娱,酩酊而后已。往往乘兴,屦及邻,杖于乡,骑游都邑,肩舁[注]适野。舁中置一琴一枕,陶、谢诗数卷。舁杆左右悬双壶酒,寻水望山,率情便去。抱琴引酌,兴尽而返。如此者凡十年。
妻孥弟侄虑其过也,或讥之,不应,至于再三,乃曰:凡人之性,鲜得中,必有所偏好。吾非中者也,设不幸,吾好利而货殖焉,以至于多藏润屋,贾祸危身,奈吾何?设不幸吾好博弈,一掷数万,倾财破产,以至于妻子冻饿,奈吾何?设不幸吾好药,损衣削食,炼铅烧汞,以至于无所成,有所误,奈吾何?今吾幸不好彼,而自适于杯觞讽咏之间。放则放矣,庸何伤乎?不犹愈于好彼三者乎?
[注]舁:轿子。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台榭舟桥,具体而微具:具备 |
B.凡观寺、丘壑有泉石花竹者观:观看 |
C.自居守洛川及洎布衣家洎:到、及 |
D.好事者相过过:拜访 |
下列各组句子中,都属于醉吟先生“率情”的一组是(3分)
①栖心释氏,通学小中大乘法②每一相见,欣然忘归③人家有关酒、鸣琴者,靡不过
④放杯自娱,酩酊而后已⑤屦及邻,杖于乡,骑游都邑⑥一掷数万,倾财破产,以至于妻子冻饿
A.①②⑥ 8.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④⑤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醉吟先生为官三十载,脱离官场后隐居洛下,有如羁鸟脱离樊笼,率性而为,经常是放怀自娱,游山玩水。 |
B.面对众人的担扰,醉吟先生认为自己所好虽放荡,但无伤大雅,至少好过自己无所癖好却让家人忍饥挨饿。 |
C.作者假托醉吟先生这一形象,含蓄地表达了自己退职归隐后诗酒自娱的生活乐趣以及闲适淡泊的生活理念。 |
D.全文描写了醉吟先生的日常生活,真挚自然,妙趣横生。十年中,他遍游洛城内外,广交趣味相投的朋友。 |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凡人之性,鲜得中,必有所偏好。(3分)
(2)今吾幸不好彼,而自适于杯觞讽咏之间。(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钓台在浙东,汉严先生隐处也。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夙慕之,思得一游为快。顾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然以为游,则亦游矣。
舟发自常山,凡三百余里,山水皆有可观。第目之所及,未暇问名,颔之而已。惟诫舟子以过七里滩,必予告。越日,舟行万山中,忽睹云际双峰崭然秀峙,急呼舟子曰:“若非钓台耶?”曰:“然矣!”迫视之,所云两台,实两峰也。台东西峙,相距可数百步。陡起江干,数百仞不肯止。 岩如高士并立,风致岸然。树多松,疏疏罗植,偃仰离奇各有态;倒影水中,又有如游龙百余,水流波动,势欲飞起。峰之下,先生祠堂在焉。意当日垂纶,应在是地,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
山既奇秀,境复幽倩,欲舣舟一登,而舟子固持不可。不能强,因致礼焉,遂行。于是足不及游而目游之。俯仰间,清风徐来,无名之香,四山俱至,则鼻游之。舟子谓滩水佳甚,试之良然,则舌游之。顷之,帆行峰转,瞻望弗及矣。返坐舟中,惝恍间如舍舟登陆,如披草寻磴,如振衣最高处。下瞰群山趋列,或秀静如文,或雄拔如武,大似云台诸将相。非不杰然卓立,觉视先生,悉在下风,盖神游之矣。日之夕矣,舟泊前渚。人稍定,呼舟子劳以酒,细询之曰:“若尝登钓台乎?山中之景何若?”舟子具能答之,于是乎并以耳游。噫嘻,快矣哉,是游乎!
客或笑谓:“郑子足未出舟中一步,游于何有?”嗟乎,客不闻乎?昔宗少文①卧游五岳,孙兴公②遥赋天台,皆未尝身历其地。余今所得,较诸二子,不多乎哉?故日:以为游,则亦游矣。客曰:“微子言,不及此。虽然,少文之画,兴公之文,盍处一焉.以谢山灵?”余窃愧未之逮也.遂为之记。
(节选自清 郑日奎《游钓台记》)
【注】①宗少文:宗炳,字少文,南朝宋代画家,好游山水。晚年将游历过的山水绘在室中以观看,自称“卧游”。②孙兴公:孙绰,字兴公,晋人。博学善文,曾作《天台山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暇问名,颔之而已颔:点头 |
B.意当日垂纶,应在是地意:料想 |
C.如披草寻磴披:分开 |
D.觉视先生,悉在下风视:看待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先生祠堂在焉 | B.①若非钓台耶 ②因致礼焉,遂行②若尝登钓台乎 |
C.①呼舟子劳以酒 | D.①汉严先生隐处也 |
②于是乎并以耳游②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历来仰慕东汉著名隐士严子陵的高风亮节,很想到隐居之地浙东钓台去游览一番。这次乘船北上,总算如愿以偿。 |
B.钓台实际是两座高耸险峻的山峰。山上松树的影子倒映在江水中,就像一群游动的要飞起来的龙,严先生的祠堂就在山脚下。 |
C.山上景色优美,向往已久的作者很想登山游览,可是船夫不同意停船靠岸,一番争议。依然不从,作者表示道歉,船方继续前行。 |
D.虽不能登山,却有“目游”“鼻游”“舌游”“耳游”的独特感受,更有舍船登上山巅,俯瞰群山的“神游”,因此作者感到非常痛快.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顾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3分)
(2)余窃愧未之逮也,遂为之记。(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樊叔略,陈留人也。父欢,仕魏为南兗州刺史、阿阳侯。属高氏专权,将谋兴复之计,为高氏所诛。叔略时在髫龀①,遂被腐刑,给使殿省。身长九尺,志气不凡,颇为高氏所忌。内不自安,遂奔关西。
周太祖见而器之,引置左右。寻授都督,袭爵为侯。大冢宰宇文护执政,引为中尉。叔略多计数,晓习时事,护渐委信之,兼督内外。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护诛后,齐王宪引为园苑监。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建德五年,从武帝伐齐,叔略部率精锐,每战身先士卒。以功加上开府,进封清乡县公,邑千四百户。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
尉迥之乱,高祖令叔略镇大梁。迥将宇文威来寇,叔略击走之。以功拜大将军,复为汴州刺史。高祖受禅,加位上大将军,进爵安定郡公。在州数年,甚有声誉。邺都俗薄,号曰难化,朝廷以叔略所在著称,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上降玺书褒美之,赐物三百段,粟五百石,班示天下。百姓为之语曰:“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征拜司农卿,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自为司农,凡种植,叔略别为条制,皆出人意表。朝廷有疑滞,公卿所未能决者,叔略辄为评理。虽无学术,有所依据,然师心独见,暗与理合。甚为上所亲委,高颎、杨素亦礼遇之。性颇豪侈,每食必方丈,备水陆。
十四年,从祠太山,行至洛阳,上令录囚徒。具状将奏,晨起,至狱门,于马上暴卒,时年五十九。上悼惜久之,赠亳州刺史,谥曰襄。 (《隋书 循吏》)
[注]①髫龀(tiáoChèn),儿童时期。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被腐刑,给使殿省被:遭受 |
B.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拜:授予官职 |
C.邺都俗薄,号曰难化化:造化 |
D.高颗、杨素亦礼遇之礼:用礼节来……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樊叔略为官政绩出色的一组是( )
①身长九尺,志气不凡②叔略部率精悦,每战身先士卒
③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 ④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
⑤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 ⑥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
A.②③⑥ | B.③⑤⑥ | C.②④⑥ | D.①③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叔略在孩童时就因为父亲的案件被牵累,遭受残酷的刑罚,后被派作官府的杂役,就这样还是被疑忌,只好逃走。 |
B.樊叔略为人多智,经常为上级出谋划策,从而得到他们的信任和赏识;而且他作战勇敢,多次获得军功,被封高官。 |
C.樊叔略为官清明果决,奉命营建宫殿,规划设计都出于他的精巧构思,百姓称赞他智慧无穷,品行端正。 |
D.樊叔略虽然不擅长书本学问,不会引经据典,但是因为能够深入思考,所以得出的独到的见解往往与道理相契合。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叔略多计数,晓习时事,护渐委信之,兼督内外。(3分)
(2)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3分)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①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
②孟子曰:“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惟恐不顺焉,恶得为恭俭?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孟子曰:“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孟子· 离娄上》)这两则材料反映了一个什么共同主题?
孔子和孟子分别是从哪个角度进行分析这一主题的?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不可不许 许:答应 | B.相如因持璧却立使……退却 |
C.臣愿奉璧往使奉:捧着 | D.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逆:违背 |
下列各组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有相同的一组是()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
B.秦强而赵弱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
C.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将请罪于君,君不许 |
D.敢以烦执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
下列对各句加点词按其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左右欲刃相如②毕礼而归之③宁许以负秦曲④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⑤舍相如广成传⑥怒发上冲冠⑦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⑧买五人之头而函之⑨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⑩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A.①⑤⑧/②③/⑦/④⑥/⑨⑩ | B.①⑤/②③⑦⑨/④⑥⑧/⑩ |
C.①④⑤⑥⑧/②③⑦/⑨⑩ | D.①⑤⑧/②③⑦⑨⑩/④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