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肩负的历史使命。请回答:
(1)纪录片《复兴之路》解说词:"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l912年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指出"皇帝倒了"的含义和影响。(2分)
(2)毛泽东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词中说,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这句话有何深刻寓意?(1分)
(3)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在中共哪次重要会议上作出的?概述对外开放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积极影响。(3分)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美国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传记目录(右图)。
材料二我拯救了濒于夭折的革命;我把它从废墟上扶了起来,并把它光辉灿烂地展现给世界。在法国、在欧洲,我注入了新思想;这些新思想是不会消失的。
——拿破仑《给儿子的遗训》
材料三他在国务会议上宣称:“继续拖延只会更加引起灾祸,只会对整个国家,特别是对地主会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我深信,我们迟早会解决这个问题。我想,诸位是同意我的意见的,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由下面解决好得多。”
(1)根据材料一说说这位杰出人物对美国历史的重要贡献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请说出“濒于夭折的革命”是指哪一重大事件?又是通过什么方式“把它光辉灿烂地展现给世界”?除了材料中拿破仑对自己的评价,你对他还有没有新的看法?
(3)针对材料三中提到的 “迟早会解决的问题”,他是怎么解决的?材料一与材料三中提到的历史人物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解决了什么问题?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历史人物在推动历史发展进程中可以起哪些作用.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历史上,中国至少曾有三次被公认为是地区最强大的国家。第一次是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当时汉朝周边的一些国家开始进口汉朝的商品和技术……7世纪唐朝的建立不仅宣布了中国的第二次崛起,而且不断向四周扩展影响力……这种影响力还传播到了隔海相望的日本。1368年,明朝建立了。中国由此实现了第三次崛起,中国强大的力量给一些地区留下了很深印象……所到之处,以礼待人,尊重当地风俗……因而为中国赢得了信誉和朋友。
——王赓武《中国迎来第四次崛起》
材料二:当乾隆皇帝津津乐道自己的“天朝上国无所不有”时,路易十六正躺在断头台上,以百倍的仇恨诅咒着资产阶级革命;当两鬓飞雪的范进因中举登科而神经错乱时,牛顿正在通过自制的反射望远镜,关注着宇宙间的天体运行……
材料三:从1688年以后,……这是一项伟大的成就,为该国创造了相对宽容的社会环境,也为该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也让这个岛国一步步走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心位置。
——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三次崛起共同原因是什么?请各举一例史实。
(2)通过材料二可以看出,清朝时期我国已落后于西方国家。请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落后局面的国内因素有哪些?
(3)材料中“这是一项伟大的成就”在政治制度上的表现是什么?促使该国一步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位置除了该项成就外,还得益于哪个历史事件?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中国的第四次崛起?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措施的调整关乎国计民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耕,地利不尽出……务本于内,废井田,开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二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咬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材料三 “行之五六年,民间垦辟种艺之业,增前数倍。”
——《农桑辑要》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谈谈当时是如何解决“草不尽耕,地利不尽出”的现象的?
(2)材料二说明唐太宗的何种治国理念?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唐太宗的什么措施体现了这种思想? (1分)
(3)材料三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这次改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促进农业发展的共性因素是什么。(1分)
人才问题事关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事关国家和民族未来,而我国已成世界高端人才流失最大国,令人担忧。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出现与当时的教育有何关系?
(2)汉武帝时代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与当时涌现出的大批人才密切相关,试列举两人。
(3)“大唐盛世”人才辈出的原因是什么?
(4)日本历史上两次崛起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其相同的做法是什么?
(5)对于中国的人才流失现象,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历史总是在探索中曲折前进,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甲午战败以后,李鸿章伤感地反省,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材料二:1920~1921年,苏俄遭遇大旱灾,许多人死于饥饿。1921年2月,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甚至提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口号。为此,列宁说:“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材料三:
材料四:当人们回首20世纪时会发现,整个人类都处在大变局之中,各种社会思想的演变、竞争影响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命运,也改变了世界的格局,20世纪的最后20多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
——《复兴之路》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李鸿章反省的是什么事?这件事失败的根源是什么?
(2)材料二中出现的危机后来怎么解决的?试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说明这是一次成功的探索。
(3)据材料三和四回答: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中共出现了什么严重失误?后来所进行的“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指什么?
(4)根据以上材料和问题归纳:探索成功与否取决哪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