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36分)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积极 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材料一 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持久的内生动力。据统计,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 点,就有1300多万人口从农村转入城镇,这对衣食住行、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形成 巨大需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 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1) 上图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结合图11及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 说明为什么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材料二  目前,我国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不少城镇超越资源环境容量,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城乡之间、城镇之间发展不协调,城镇布局紊乱,不同规 模、类型的城市和城镇尚未形成协调互动关系;由于行政壁垒的分割和短期利益驱动,许多 城市各行其是,盲目发展,基础设施重复建设。
(2) 结合材料二,运用联系的观点,说明如何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材料三 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要注重保障农民转变成城市居民后的民主权利,激发 他们参与民主政治的热情,使参与民主政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因此,必须要进一步完善我 国的基层民主制度。
(3) 在我国,城市实行基层民主自治的组织是什么?我国发展基层民主有什么重大意义?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辩证认识和运用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面对新形势给中国内政外交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对外主动争取,积极作为;对内推进改革,提高治国理政水平。自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整体布局全面展开,从提出亚洲安全观、亚太梦到设立亚投行和丝路发展基金、发展中澳中韩自贸区。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秉持构建命运共同体的精神理念,强调共商、共建、共享的平等互利方式,为亚洲和区域经济顶住下行压力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世界发展提供了“中国机遇”,为解决全球热点问题发挥了中国作用,担当了大国责任。
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分析我国在处理国际关系中如何更好地承担大国责任?

适应经济新常态,把握发展新动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入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全面部署明年经济工作,尤其是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出系统性阐述,提出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人民日报 》载文指出 :当下中国,执政党正在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都要高举改革开放旗帜,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正在成为新常态;敢于下深水、涉险滩,勇于破藩篱、扫障碍,推动中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正在成为新常态;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正在成为新常态;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正在成为新常态。
结合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如何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

2015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相聚北京,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简政放权时说:“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在代表们提交的议案中,“关注民生”的提案所占比例最大,百姓们关心的物价、医改、住房、就业、农村医疗制度等问题,成为代表们议论和关注的焦点。会议期间,人大代表听取、审议并表决通过了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审议、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运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相关知识,分析上述材料所反映的道理?

前些年只存在于新闻里的堵车现象在不经意间也成了武汉的一大“风景”,人们的出行变得举步维艰。5月19日,武汉市公安交管部门综合市民建议,并结合交通建设、规划、设计等多部门意见,经过一周分析研判,初步确定武汉市首批5个堵点堵段的治理方案。同时,交管部门表示,今后将每月确定重点堵点堵段,开展综合治理,将治堵工作常态化,交管部门诚邀广大市民继续就新堵点堵段的治理献计献策。今年来,武汉市公安交管部门按“一点一方案”的方式,针对该市堵点堵段实施综合治理。据交管局数据统计,目前,有10个堵点堵段的改造已全面落实,这些路口路段堵塞报警已明显下降,从原来日均30余起,下降到现在日均9.6起。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堵车这一现象还需要市民和政府的进一步努力。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公民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参与政府决策?
(2)运用我国政府的有关知识,谈谈解决堵车问题武汉市政府可以有哪些作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中国军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战诗篇,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精神始终支撑和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极其残暴、极其野蛮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抗战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材料二:抗战期间,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了滔天罪行,实施了极其残暴、极其野蛮的南京大屠杀。2014年12月13日是我国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昭昭前事,惕惕后人。面对苦难的态度,体现一个国家的成熟度。以国之名祭奠,不仅为了悼念死难同胞,也是为了汲取历史教训,奋发民族精神。
(2)运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知识,说明我国以国之名举行公祭仪式的意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