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图片中的情景应出现在哪两次战争中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④ | D.①④ |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先进的中国人为求政治民主和国家独立富强进行了艰苦的斗争,但有人说“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孙中山出走海外 |
| B.帝国主义干涉使南京临时政府内外交困,被迫解散 |
| C.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但未完成革命任务,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
| D.革命阵营中建立宪派和旧官僚向革命掘进攻,迫使孙中山辞职 |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掌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乏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 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
| 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
|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
|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
“法治”取代“人治”是近代社会区别于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在确定近代社会具体法律规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是
| A.《人权宣言》的发表 | B.《社会契约论》的出版 |
| C.《法国民法舆》的颁布 | D.《论法的精神》的出版 |
下表反映的是大革命前法国社会三个等级人口、土地和税收的基本状况。表中信息不能表明的是
| 第一等级 |
第二等级 |
第三等级 |
|||||
| 人口比例 |
0.5% |
1.5% |
98% |
||||
| 土地比例 |
10% |
25% |
65% |
||||
| 税收比例 |
0 |
0 |
100%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而另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都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支持。”这说明英国的责任制内阁的特点是
| A.首相对内阁负责而不必对议会负责 |
| B.内阁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
| C.内阁拥有行政与立法大权,对首相进行限制与制约 |
| D.首相和内阁成员中的多数可能来自不同的政党,因而相互牵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