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人类创造文明财冨的重大特征之一是它的共享性。通过交流和传播,一个民 族、国家或地区的发明创造往往成为各族人民、乃至人类共享的财富。另一个特征是,从全 球范围来看,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地区永远是施惠者;同样,也不会有一个地区永远处于受 惠者地位。……16〜18世纪,世界开始聚焦中国,而中国却未走向世界。然而文明的交流 却仍以它的自身惯性和自己的规则持续地进行着。
材料二  1854〜1868年的14年,日本出版有关炮术、用兵、筑城(军事工程)方面的译 著达2 6 2部。但也并非只研究军事,学习西方文明的范围逐渐扩大到了物理、化学、天文、地 理、数学等自然科学。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洋学家开始涉足向来被视为禁区的社会科学和政 治思想领域。
1842〜1872年,中国政府被迫签订76项不平等条约,而西方则从中国攫取了 22项重 大特权……中国的半殖民地化日益加深。
——以上材料均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 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 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就 是现代彳匕的过程。
(1) 概括材料一中马克垚的主要观点。以近代中国为例,阐释“文明的交流却仍以它 的自身惯性和自己的规则持续地进行着”的含义。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主动学习西方文明的背景。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世界文明发展与交流的认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历史资料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掌握各种类型的历史资料对于我们理解和学习历史有重大帮助。
图片资料:
图出自中国古代一本劝人行善的通俗书籍。图片右上方的文字为:

宋程一德,粗识字义,孜孜欲人为善,每遇嘉言懿行,不分三教,捐资刊布(刻版印行),冀人警醒。一夕,梦帝君告曰:“汝能广行三教,所刻俱录报天庭矣。”自是,三教典籍不学而晓,子孙悉俊拔,多少年高第。明道、伊川两先生其后裔也。”
(1)从图片和文字中,你能看出哪些信息?

统计图表:

图是资本主义世界工业年均增长率示意图
(2)观察图示,任选其中一个时间段,结合所学分析相应时间段资本主义世界工业增长的
原因。
文字资料:
严复在译著《法意》(今译作《论法的精神》)中论述:
“如孟氏(孟德斯鸠)所说,则专制云者,无法之君主也。”“秦固有法,而自今观之,若专制之尤者”,严复认为“法”字是有歧义的。“孟氏之所谓法,治国之经制也。……上下所为皆有所束”。秦所谓的法,“直刑而已矣。所以驱迫束缚其民,而国君则超乎法之上,可以意用法、易法而不为法所拘。”
(3)依据材料,严复是如何分析西方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差异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
复进行这一论述的意图。

历史地图:

(4)读图,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解释地图所反映的形势,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6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 位于我国甘肃敦煌的莫高窟,1987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900年6月22日,王圆箓道士发现了著名的“藏经洞”。据专家后来估算,藏经洞共发现有从公元4世纪到公元14世纪历代文物五万多件,除汉文写本外,藏文、梵文、怯卢文、粟特文、古和阗文、回鹘文等民族文字写本约占六分之一,并有绢本绘画、刺绣等美术品数百件。写本中除大量佛经、道经、儒家经典之外,还有史籍、帐册、历本、契据、信札、状牒等,极具历史价值。王圆箓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也知道藏经洞内的经卷和文献年代久远,不敢隐瞒,多次上报各级政府。可惜的是,他的呼吁并没有引起重视,个别官员识得经卷价值,也只下令王圆箓妥善保存。敦煌发现藏经洞的消息,引起西方列强的极大兴趣,英国人斯坦因两次来到敦煌,骗掠藏品2万多件,法国考古学家伯希和骗掠藏品中之精品1万多件。此外,日本、沙俄、美国的“探险家”也参与敦煌文物的骗掠,各自有所斩获。直至1910年,仅剩8千多件文物运回北京。
——摘编自张艳梅《游访敦煌莫高窟:未湮没的宝藏》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公元4世纪开凿敦煌莫高窟的条件。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敦煌文物大量被西方掠夺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
——摘编自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
材料二全球化的第二阶段,围绕地区霸权和全球利益,西欧国家以鲜血争夺着全球化浪潮的主导地位,从19世纪70年代到二战结束这种争夺尤为激烈,其中涉及到洛林矿区的归属、巴尔干地区的角力甚至更广阔的领域……
——摘编自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
材料三二战后,美国和前苏联取代西欧成为主导全球化的核心,但它们之间遏制与反遏制的政治对立,“没有硝烟”的军事抗衡,将世界撕裂为两个新的东西方文明。在华约建立后的十年里,中国呈现出集体的焦虑与浮躁,亚非会议上反对霸权的诉求,广大农村集体主义的豪情,能源产业“超英赶美”的盲动……都折射出中国人急于改变处境的焦急心态,即突出美苏重围发展中华文明。
——摘编自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材料四 不同文明的借鉴,普遍原则的达成已多次证明是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当1951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舒曼计划”后,1967年8月印尼等东南亚国家也在曼谷作出了相应的尝试,成立了旨在促进本地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合作组织。在人类文明高速交融的今天,区域合作与市场经济,自由贸易与关税对等越来越成为拉动经济全球化的杠杆。
——摘编自孙景峰《经济全球化对全球文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远航的“内在动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其影响。
(2)材料二中,作者认为“从19世纪70年代到二战结束,西欧国家以鲜血争夺着全球化浪潮的主导地位”,请用史实说明这一观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苏 “将世界撕裂为两个新的东西方文明”的原因。
从外交和经济角度,指出这一时期中国 “突出美苏重围发展中华文明”的对策。
(4)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当今经济全球化应遵循的普遍原则。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煤钢增长情况简表:

材料二 美国最近欲对伊拉克动武的意图,并未获得其欧洲盟友的一致支持。这只是欧美矛盾的表现之一。当今社会,美国与其欧洲盟国间的矛盾与分歧日益公开化,由经济贸易领域扩展到政治、军事领域,在有些方面甚至完全针锋相对。这在二战后的美欧关系中是从来没有过的。
――2003年《参考消息报》汇编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是何原因?
(2)纵览欧美关系的发展史,可知欧美历经了“争夺-合作-斗争”的复杂过程。列举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美国对欧洲事务扩大影响的历史事件。
(3)二战后,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动摇的主要标志是什么?进入20世纪以来,欧美关系发展的情况怎样?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材料二

(注:材料一为1958年,英国艺术家杰劳德·霍尔通(Gerald Holtom)设计的反战标志。材料二
为(中东地区)加沙血流成河,西方国家和 联合国却熟视无睹。)—伊朗漫画网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反战标志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东问题的形成原因。中东问题的焦点是什么?
(3)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流,但局部战争仍时有发生,请你设计一幅“反战”宣传标语。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