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18年3月23日7时20分,一声巨响突然在法国巴黎塞纳河畔响起。伴随 着滚滚浓烟,从睡梦中惊醒的巴黎市民四处奔逃。之后,每隔15〜20分钟就有爆炸声在巴 黎城内响起,一直持续到下午。当天黄昏,法国的电台广播了这样一则消息:“敌人飞行员成 功地从高空飞越法德边界,并攻击了巴黎。有多枚炸弹落地,造成多起伤亡……”
可是,对于电台的说法,巴黎市民并不相信,因为他们既没有看到飞机,也没有听到飞机 的轰鸣声。事实上,这种被命名为“威廉火炮”的超级巨炮就是德军最新研制的秘密武器。 鉴于其威震巴黎的业绩,德军又把它称为“巴黎大炮”。
材料二
世界第一艘航母(1918年"世界第一艘核动力航母(1961年"中国第一艘航母(2012年)
(1) 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末产生了哪些新式武器?这些武器的出现使战争形式发生了 怎样的变化?
(2) 根据材料二,指出不同时期航母发展的时代背景。结合上述材料谈谈高科技武器与世界 和平的关系。
资源开发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熙三十九年(1700),人口数量恢复到1600年的1.5亿;乾隆五十九年(1794),人口则突破了3亿。如何解决粮食生产的问题,成了当时面临的迫切任务。清朝政府有鼓励垦荒的政策,据估算,明末到清中期全国耕地增加50%。特别是东北地区、内蒙古地区,以及天山南北、西藏和西南、台湾边疆地区耕地增加较快。但是,清代防洪问题层出不穷。乾隆三十七年的一个上谕指出,海河特有的一个临时治洪的淀泊“所占之地日益增,则蓄水之区日益减,每遇潦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据刘玉才《传承与新变》)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朝时期耕地快速增加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耕地快速增加带来的不利影响。
材料二:1905年12月2日,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中说:“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要杀四万万人之半,夺富人之田为已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去,不必去管他。……兄弟所最是定地价的法子。比方地主有地价一千元,可定地价为一千,或多至两千;就算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这于国计民生,皆有大益。”
1924年8月21日,孙中山在《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一届毕业礼的演说》:“现在俄国改良农业政治之后,便推翻一般大地主,把全国的田土都分到一般农民,让耕者有其田。……我们现在革命,要仿效俄国这种公平办法,也要耕者有其田,才算是彻底的革命;如果耕者没有田地,每年还要纳田租,不是彻底的革命。”(摘自《孙中山全集》)
(2)从主要内容、具体做法、社会背景,指出材料三中孙中山提出的两种解决土地问题的办法有什么差异?
材料三:北戴河会议作出1958年完成1070万吨钢的正式决议时,已经是8月底,全国只完成了400多万吨钢。这个指标是寄希望于大搞群众运动来完成。1958年下半年,工厂、机关、学校、人民团体、街道、人民公社,到处开办大炼钢的战场,到处是滚滚浓烟。据统计,1958年9月底,已建熔炉60万座,参加大量钢的人员5000万。12月底,所建熔炉无法统计,投入人员9000石。经过几个月的奋战,年底钢产量超过1100万吨。后经核查,其中有300万吨土铜没有使用价值。(据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3)根据材料三归纳“大跃进”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千多年前,孔子有一次谈到自己的梦。“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在王室衰落、群雄并起展开综合国力竞赛的时代里,即使渊博智慧如孔子,要在鲁国一国率先建成“礼乐之邦”,难免偏离历史方位,近于空谈,无助实干。”
材料二 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选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 启蒙运动中的百科全书派洋溢地介绍中国的文明,认为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是“理性”,高度评价中国的儒教与理学,说它“只须以理性或真理,便可治国平天下。”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把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这个帝国的悠久历史使一切统治者都明了,要使国家繁荣,必须仰赖道德。”伏尔泰也说:“吾人与生俱来之悠久的存在,一切人之心中同样有其萌芽。从天所授的德性,由人来表现,人却为私欲或迷误蒙蔽了它”,可见宋代理学的深远影响。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偏离历史方位”的表现,分析其“近于空谈,无助实干”原因。
(2)“董仲舒的孔子”和“朱熹的孔子”在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方面有何不同?请从思想来源方面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中,启蒙学者们极力宣扬中国儒家的哪些思想?其本质目的何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实业投资热,是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它的主角是以盈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达到1 3. 4%。”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二“在中国经济史上,私营企业在1956年的集体消亡是独一无二的事件。……在百年现代化历程中,这是第五次,也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
——昊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三 美国罗斯幅新政和(新时期)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找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特点。(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4分)
(2)材料二中导致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历史事件是什么?(2分)分析该事件的实质。(2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两国是如何解决“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问题的?(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英国城市化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是一个突变的过程,不是以封建城镇为依托发展起来的,而是在一些村庄和工矿区发展起来的。……英国历史上进行了长达几个世纪的农业革命、商业革命,不仅为英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基础,而且为城市化积累了资金、提供了廉价劳动力。1750年,英国2500人以上的城市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0%,1801年增加到33.8%,1851年上升到50.2%。而农村人口则从一个半世纪前的70%降至49.8%。英国已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
——摘自纪晓岚《英国城市化历史过程分析与启示》
材料三 英国国会1836年批准建设新铁路,到1855年其铁路总里程已达12960公里。 运河方面,自从1761年开凿第一条运河,到1842年,英国已修建了3960公里的人工运河,曼彻斯特、伯明翰成了著名的运河枢纽;交通运输业的发达极大地加强了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使处于这些交通枢纽的地区迅速成为集商贸、工业和服务业为一体的城市或城镇。
材料四 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一阶段……沿海的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广州等城市不仅在城市规模上迅速扩张,而且其工业化进程也较迅速。而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城市甚至不处在工业化进程之列。
——《世界城市化发展趋势》
(1)依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城市发展呈现出来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指出英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3分并结合材料三概括其原因。
(3)依据材料四,指出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的突出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4)综合上述材料,你对城市化有怎样的认识?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世界不同地区文明冲突碰撞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徐光启(1562-1633)积极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公元1607年,他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前六卷,还建议开展分科研究,如果每个学科都设置相应的机构,那将形成一个相当可观的“科学院”。
——根据中央电视台电视片《徐光启》整理
材料二早期的耶稣会传教士,特别是利玛窦神父,敏锐地看到中国人的数学知识虽然并不落后,却未能将其应用在诸如天文学这样的领域。不过,耶稣会传教士确实希望唤起中国人对欧洲科学的兴趣,并借此发展传教活动。
——瑞尔《寻找文化的契合点——论早期天主教耶稣会士在中国的传教方式》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材料三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路及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法国的伏尔泰认为……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
——顾立雅《孔子中国之道》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莱布尼茨盛赞中国儒学的原因,并指出伏尔泰推崇中国考试制度的理由。
材料四 嗟予小子无学,顽陋不足以言革命独立之大义。兢兢业业,谨模拟美国独立之义,约为数事,再拜顿首,献于我最敬最亲爱之皇汉人种四万万同胞前,以备采行焉如下:……
一各人不可夺之权利,皆由天授。
一生命、自由、及一切利益之事,皆属天赋之权利。
一不得侵人自由,如言论、思想、出版等事。
一各人权利必要保护。须经人民公许,建设政府,而各假以权,专掌保护人民权利之事。
一无论何时,政府所为,有干犯人民权利之事,人民即可革命,推倒旧日政府,而求遂其安全康乐之心。迨其既得安全康乐之后,经承公认,整顿权利,更立新政府,亦为人民应有之权利。
——邹容《革命军》
(3)材料四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哪些主张?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什么影响?(8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