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从某种意义上说,铁路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81年,北洋大臣李鸿章主持建成唐山至胥各庄铁路,这是中国人自己建造的第一条铁路。1895年后至清末的十几年间,中外官商陆续修建了多条铁路,出现了第一次铁路建设高潮。到1911年全国已有铁路近万公里。
一一李长莉《近代交通进步的社会文化效应》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第一次铁路建设高潮出现的原因。
材料二 甲午战后,兴修卢汉铁路(卢沟桥至汉口)成为清政府的国策要政。在财政入不敷出的困难局面
下……借洋债成为卢汉铁路的主要用款来源。……尽管该合同在路权方面存在着不少弊端,但在当时的历
史条件下,卢汉铁路的兴建利大于弊。
——白寿彝:《中国交通史》,p181—184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借洋债”修建卢汉铁路“利”与“弊”。
(3)过去史学界在对待近代中国铁路的修建方式上,一向批判官办,肯定商办。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通讯工具的进步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清末民国时期,中国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学界和政界纷纷讨论王安石变法。梁启超和孙中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两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元祐以降,指凡公(王安石)所变之法,皆曰"恶法",其为意气偏激,固无待言……吾常谓天下有绝对的恶政治,而无绝对的良政治。苟其施政之本意,而在于谋国利民福,殆可谓之"良"也已。

--梁启超《王安石传》

材料二:"王安石所行的新法,都是民生主义的事实。"(《孙中山全集》)……清末民国时期,很多学界政界人士积极主张学习西方,但很快发现西方文化也存在巨大问题与缺陷,需要在中华文化中寻找智慧加以补充改进。

--姜锡东、周一星《略论王安石变法的现代影响》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梁启超与前人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2)王安石新法中"民生主义的事实"历历可知。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免役法为例,指出王安石是如何进行政策设计的,并说明其积极效果。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民国时期学界和政界关注王安石变法的主客观原因。

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了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其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更悲惨的是,新大陆没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据估计原来有1000万到2500万人口的新西班牙(阿兹特克帝国),到17世纪初只剩下不到200万人,同时期印加人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随着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来源日趋紧张,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

--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

材料二:(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征服美洲的后果。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征服美洲的经济动因。

(2)据材料二,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哥伦布大交换"的积极影响。

翁仕朝(1874-1944),一位乡村塾师,世居香港,历经英国殖民扩张、日本攻陷香港等重大世局之变,始终秉持志节,期望政治清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充满着时代赋予的家国情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翁氏对于世界地理颇有浓厚兴趣,出于其手编亲辑之简明著作为《天下寰球中外交通分五大洲图》,简明清晰,并系史志……了解世界,求取新知,自以阅览世界地志为重要入手,自鸦片战争时期,魏源、徐继畲、梁廷枏、姚莹等均循此途,当知知书儒生多具共同意趣,翁氏遗留著作,惟此一种最有贡献。

--王尔敏《儒学世俗化及其对于民间风教之浸濡》

材料二:孙逸仙,想报仇,行革命,灭满洲。数十年,不变志,以三民,为主义……前者仆,后者继,不自由,枉人世。

若学买卖,是为商家,有人办丝,有人办茶……中国所用,多是洋货,利归外国,每年甚多。

--翁仕朝授课教材《新三字经》《三、四、五字书》(20世纪初)

材料三:民国政府纪念期,列明以后:正月一号,南京政府成立纪念。二月一号,北京宣布共和纪念……(五月)九号,条约(廿一条)国耻纪念……(八月)廿九号,《南京和约》国耻纪念。九月七号,《辛丑条约》国耻纪念。

--翁仕朝手稿(20世纪30年代)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翁仕朝和魏源等人具有怎样的"共同意趣",并分析这种"意趣"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翁仕朝的家国情怀提炼观点,并从内涵和成因方面进行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和标志,影响巨大而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青铜器作为文字的载体有一个很大的局限就是面积太小,无法刻写太多的文字,而且铸造工艺也比较复杂……严格地说,轻便而实用的竹简、木牍才是中国文献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书籍"……缣帛成本较高,产量有限,这就使得帛书的使用范围不能像简册那样广泛,只有朝廷和贵族之家才有条件使用。

--王恩全《论中国汉字的载体演变及其文化功能》

材料二:纸张的轻薄柔韧、价廉易得使其成为汉字书写和传播最理想的载体……借助于纸张的普及,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的各种书体:篆隶草行楷已发展完备……(唐宋时期)纸张的运用也推动了印刷术蓬勃兴起。为达到便于阅读的视觉效果,印刷的字体刻意追求方正规范、整齐划一。

--陈虹《器物载体与汉字书写的美学风貌》

材料三:汉字的传播及汉字系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东亚地区乃至全世界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之一。历史上,在以我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随着汉字的广泛传播和深刻影响,先后形成了包括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日文、越南喃字等在内的十多种汉字系民族文字,构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文字家族和文化宝库。这些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汉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密切交流的成果,也是汉字符号多、语言适用性强的体现。

--摘编自王锋《追寻汉字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足迹》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简牍在文字载体中一度取得优势地位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技进步对汉字发展的作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字对中国、东亚和世界文化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宗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反,朝廷军队溃败,玄宗奔蜀。郭子仪从朔方节度使任上率兵勤王。经过多年征战,平定叛乱。后回纥受人唆使,举兵威胁长安,郭子仪已年近七十,率数十亲兵赴回纥军中劝阻。回纥首领深受感动,与郭子仪饮酒结盟而退军。郭子仪"临下宽厚,每降城下邑,所至之处,必得士心",其麾下数十人成长为文武大臣。经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郭子仪身系天下安危近二十年,子孙与皇室通婚。"时方握强兵,或方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不即日应召,故谗谤不能行"。后代史家称赞他为"大雅君子,社稷纯臣",认为"自秦、汉以还,勋力之盛,无与伦比"。

--据《旧唐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郭子仪的历史功绩。

(2)根据材料,简析郭子仪取得功绩的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