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探究用
从含
和
的溶液中获取金属
的原理.请你一起参与探究.
(1)实验依据:金属活动顺序.请在下表对应的方框内填入铁和铜的元素符号.
(2)意外发现:小明将光亮的铁丝插入含
和
的废液中,一段时间后取出,意外地发现铁丝表面没有变红.
(3)提出问题:
为什么没有从废液中置换出
?
(4)提出假设:小丽认为在铁丝表面可能有
析出,但被
溶液溶解了.
(5)验证假设:提供的主要实验用品:洁净的铁丝和铜丝各两根,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
溶液三份[
溶液显黄色].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和数据 |
结论 |
①准确称量洁净的铁丝和铜丝的质量 |
铁丝质量为ag, 铜丝质量为bg |
\ |
②将铁丝插入
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取出、洗净、干燥、称量 |
铁丝质量为mg,(m<a),溶液有黄色变为浅绿色 |
一定有 |
③将铜丝插入
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取出、洗净、干燥、称量 |
铜丝质量为ng(n<b) |
铜 |
④另取相同质量、相同粗细的洁净铁丝和铜丝互相缠绕,插入
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取出、洗净、干燥、分别称量铁丝和铜丝的质量 |
铁丝质量较轻 铜丝质量不变 |
Fe、
共存时 |
(6)实验结论:小丽的假设
(7)思考与交流:
①兴趣小组的同学们通过对上述实验的分析,找到了用
从含
和
的溶液中提取金属
的关键,并且最终实验获得了成功,其实验成功的关键是:
②已知
和
发生化合反应.请按反应顺序写出用
从含
和
的溶液中获取金属
的化学方程式:
某化学小组为验证某面包膨松剂由碳酸氢钠和碳酸氢铵两种物质组成,设计如图所示实验(实验开始前弹簧夹都处于关闭状态)。
资料:①面包制作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是2NaHCO3△Na2CO3+H2O+CO2↑ NH4HCO3△ NH3↑+H2O+CO2↑
②氨气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称为氨水。
(1)装置C的作用是。
(2)证明此膨松剂中含有碳酸氢铵的实验操作是,实验现象是。
(3)证明此膨松剂中含有碳酸氢钠的实验操作及判断依据是。
某校化学小组同学从家中带来淀粉、食盐、纯碱、泡打粉、去污粉和部分变质的熟石灰6种固体物质。老师从中取出任意3种并编号,让小组同学通过实验确认分别为哪种固体。
【查阅资料】
1.该去污粉主要成分为碳酸钠和碳酸钙
2.该泡打粉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和有机酸
3.熟石灰变质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准备】
为顺利完成任务,小组同学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了如下预备实验。部分现象记录如下:
实验1 取样,加足量水充分溶解 |
实验2 取样,加入适量稀盐酸 |
|
淀粉 |
白色浑浊,试管底部有不溶物 |
无明显现象 |
泡打粉 |
有气体产生,试管底部有白色不溶物 |
有气体产生 |
【实验过程】
小组同学对老师提供的三种固体进行实验探究。部分现象记录如下:
实验1 取样,加足量水充分溶解 |
实验2 取样,加入适量稀盐酸 |
实验3 取实验1上层清液,加入3滴酚酞溶液 |
|
固体Ⅰ |
有气体产生,试管底部有白色不溶物 |
有气体产生 |
|
固体Ⅱ |
固体溶解,形成无色溶液 |
有气体产生 |
溶液变红 |
固体Ⅲ |
有白色浑浊,试管底部有白色不溶物 |
有气体产生 |
溶液变红 |
【得出结论】
1.固体Ⅱ、Ⅲ加水形成的溶液pH7 (填“>”、“<”或“=”);
2.分析以上实验现象得知,固体Ⅰ是,固体Ⅱ是。
3.小组同学通过讨论认为固体Ⅲ不能确定。请你设计确认该固体的实验方案。
【实验反思】
检验和鉴别也是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面对多种物质的检验和鉴别,上述实验活动给我们的启示是。
课外小组同学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并对其性质进行研究。
(1)若打开止水夹K1,关闭K2,从长颈漏斗向装置C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通过分析A中的现象可证明CO2具有的性质是。B中盛放的试剂是。
(2)若打开止水夹K2、K4,关闭K1、K3,从长颈漏斗向装置C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当观察到的现象时,证明E中CO2已集满。关闭止水夹K2、K4,打开K3,从分液漏斗向E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该实验中,能证明CO2与NaOH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现象是。
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
(1)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A B C D E
①仪器a的名称是。
②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所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填字母序号,下同),收集装置是或E。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实验室配制50g 5%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示意图如图所示。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该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为(填字母序号)。
水和溶液在生命活动和生产、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净水器中经常使用活性炭,主要利用活性炭的性。
(2)下图实验中,当试管1中气体的体积为6mL时,试管2中气体体积约为m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农业生产常用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 ~ 20%的NaCl溶液来选种。现将300g 25%的NaCl溶液稀释为10%的NaCl溶液,需要加水的质量为g。
(4)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2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分别加入盛有10 g水的A、B试管中,充分溶解后,可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20℃t℃(填“>”、“<”或“=”)。
20℃时,对A试管进行如下操作,最终A试管中溶液
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发生变化的是(填字母序号)。
A.加少量水 b.加入少量甲物质
c.升温到40℃ d.蒸发部分溶剂,恢复到20℃
e.加入少量40℃甲的饱和溶液,恢复到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