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初期,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在阐述他的新东方政策时说到:“把联邦共和国作出有利于西方民主的决定说成是针对中欧和东欧而作出的决定,这也肯定是错误的……德国政府的政策是在相互尊重不同社会制度的同时,寄托于这样的期待和希望,即我们能为欧洲的共同利益创造一个基础。德意志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使我们对此负有特殊的责任。”材料表明勃兰特新东方政策的政治目的是
| A.摆脱北约对联邦德国外交政策的控制 |
| B.淡化意识形态,实现欧洲政治一体化 |
| C.谋求联邦德国在欧共体的主导地位 |
| D.消除民族隔阂,谋求德国统一 |
美国历史学家平森认为,德国在短短30年间,“从一个‘诗人思想家’的民族变为以工艺技术、金融和工业组织以及物质进步为公共生活的的显著特征的民族”。促成这一巨变的主要原因是 ( )
| A.垄断组织大量出现 | B.从殖民地攫取巨额利润 |
| C.自法国获得割地赔款 | D.德意志统一的完成 |
1835年,印度总督本丁克决定:"英语政府的伟大目标应该是在印度本地人中间提倡欧洲文艺和科学,所拨出的一切教育经费最好完全用在英语教育上。"这表明英国当力图 ( )
| A. | 将英语教育融入印度本士教育 | B. | 以行政手段促进印度基督教化 |
| C. | 在印度大力推行西方文化 | D. | 推动英语文化与印度文化结合 |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新中国新型的人民民主政治制度不包括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D.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 |
罗斯福在实施“新政”时曾说:“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来源”。据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评价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穷人具有足够的生存资源 |
| B.罗斯福认为富人更富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
| C.富人更富是贫困增加的根源 |
| D.罗斯福认为民生问题是社会进步的重要问题 |
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这主要反映了()
| A.一些领导干部专制作风严重 |
| B.有法不依现象严重 |
| C.亟待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 |
| D.亟待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