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7~2012年我国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纯收入情况
材料二 近年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政府着眼全局统筹,更加注重于地区差异的缩小,更加注重于加强财政投放以促进民生的改善,更加注重于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1)材料一中的图表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如何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3)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政府做法的原因。
美国《时代》载文称,中国的和平崛起已成既定事实,21世纪注定是中国的世纪。2009年中国经济强劲复苏,再次印证了这一观点!注: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央决定投资4万亿拉动内需。09年前三季度的经济增长中,投资、消费、出口的贡献率分别为7%、4%、3.6%。
材料一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中国世纪”的到来依然任重道远。当前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发展方式粗放,服务业发展滞后,结构调整压力很大,一些行业产能过剩,我国经济发展的消费动力仍然不足,资源环境的制约越来越突出,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
(1)上表(含注)反映了什么经济信息?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们应如何巩固经济复苏的成果,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材料二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建设,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完善城乡社会养老、医疗保险制度,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促进社会公平,加大反腐力度促进廉政建设,加大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等。这些措施有力地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发展。
(2)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分析,党中央、国务院为什么要采取上述措施?
材料三一个强大国家的兴起,往往都会在国际上掀起相应的文化潮流。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汉语热”、“孔子热”也随之兴起,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也不断增强。但这种影响力与中国作为一个政治、经济大国的地位仍然极不相称,仅以图书为例,对欧美的进出口比例居然超过100比1。这种巨大的“文化逆差”警示我们,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无所不在,而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却微乎其微。
(3)请你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出合理化建议。
材料四全球每一次大的危机都会伴随着科技的新突破,进而推动产业革命、催生新兴产业,同时也成就了某些大国的崛起。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寻找支撑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引擎,力求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对于谋求早日实现现代化的中国来说,必须在若干关系长远的领域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为中国未来发展寻找牢固的基础。
(4)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谈谈上述历史经验对我国有何启示?
材料一:2004年中国原油消耗量占世界消耗量的7.4%,原煤占31%、铁矿石占30%、钢材占27%、氧化铝占25%、水泥占40%,而创造的GDP仅为世界的4.4%;8个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单位GDP污染排放量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十几倍,劳动生产率仅为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2006年全国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的目标。
材料二:2006年1月1日,农业税条例的废止,使延续两千多年的“皇粮国税”成为历史。该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的支出达3 397亿元,比上年实际执行数增加42亿元。年末,中国银监会公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材料三:2006年8月9日,商务部公布了由多个部门联合下发的、于当年9月8日起施行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首次强调,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必须符合中国的产业、土地和环保政策。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所涉及的各方当事人应当按中国税法规定纳税,接受税务机关的监督。
⑴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⑵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怎样才能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材料中央电视台报道了一个大学毕业生的面试经历——
大学生:“为了调查市场,我在暑假里跑遍了北京的所有超市。”
考官:“北京一共有多少超市?”
大学生:“623家。”
考官:“你暑假的社会实践一共多少天?平均每天跑多少家超市?”
大学生:“我是和同学一起做的,我跑的超市大约50多家。”
考官:“那为什么刚才你说跑遍了北京所有的超市?你不是夸大自己的成果吗?”
男生面色泛红,回答不上来。
一个形象、口才和专业都很好的大学毕业生就这样只因夸大自己的能力,造成了面试官的不信任感,导致失败,令人惋惜。
用文化生活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练习的知识说明,上述材料对大学生求职就业有何启迪?(8分)
2008年1月,教育部长周济在教育部2008年度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继续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辨题:思想道德修养比知识文化修养更重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经验表明,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
材料一:我党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材料二:自2000年以来,受市场需求拉动,我国高耗能行业主要产品产量年均增长在10%以上,单位GDP(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成倍高于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
材料三:某市曾以贫穷落后而远近闻名,近年来,该市政府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重视挖掘经济发展潜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微笑服务活动,优化全方位的服务环境;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这些做法使该市的经济得以又好又快发展。
(1)结合材料一,请从政治生活角度说明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由。
(2)结合材料二,请谈谈你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必要性的认识。
(3)结合材料三,说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体现了文化创新的哪些道理?
(4)“科学发展观是对旧的发展观的全盘否定”,请运用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析。